杜沟小学张晓利
在这个假期中,我认真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是他从教50多年的全面总结,在这本书中,于永正老师用平时的语言,鲜活的事例。让读者身心感到愉悦,也给了我深刻的感悟。
怎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对于这个问题,作为老师的我也是思考过的,也提问过我的学生,但是答案多种多样。如:“有好的才学,风趣幽默,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就是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只有老师喜欢学生,学生才会加倍的喜欢老师。其实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是非常渴望自己的老师,都能喜欢自己。而于永正老师在书中总结自己为师之道时,有三点让我印象深刻。
1.温和、包容、调和待生
于老师在第一章用自己和甘草三大特性一一做了比照。首先像甘草一样温和,一个学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形容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拉出来批评,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其次,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于老师用了这样一句名言“先处理心情,在处理事情。”对待学生,要包容,出于理解的那种包容,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那么那些“火”可能自然而然就熄灭了。再想想我,我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老师,可能是因为个别学生的不听话,现在再想一想于老师书中所说的,对学生又有什么可以不包容的呢。最后,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中庸之道”是儒家观察世界,处世行事的基本思维方式。西方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类似的话,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征,而适中则是美德的特征。两位哲学家的见解惊人的相似。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
于老师她就是甘愿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的,善待学生的人。带着思考教学,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走弯路,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2、关注、赞赏、尊重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很多的前辈都和我说过这句话。于老师在书中介绍到,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他的影响很大,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她,如果老师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别样的境界。但是于老师认为,如果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难的。书中提到美国教学家托德威特克尔的一段话:“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么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虽然这句话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我觉得会不会有点儿做作,但后来仔细一想,如果你能够做出喜欢他的样子,那你的内心至少也不会讨厌他吧。
对于如何能够做到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于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讲课时,眼观六路,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一个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以专注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课外活动时,加入到学生跳绳的行列……而光有这些还不够,还缺了最重要的,那就是微笑。微笑是老师的名片,脸上有笑学生就会有亲切感而无惧怕感。
3、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教师的言行一致时,教育的效果最大。
于永正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他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将自己装扮得整整齐齐,在穿戴上一点儿也不随意,他无论是在黑板上板书还是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都工整认真,不敢有丝毫的潦草,他要求学生写作文,自己一定也跟着写,在写作中感悟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你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他犯了错误一定会当着学生的面承认,不掩饰不支吾;他和孩子一起活动,相关的工作一视同仁,大家一起来做。行动上不敢落后,而不仅仅是一个指挥者,他备课认真仔细,一个字的书写,一段话的烂分都反复推敲,他每天认真阅读报刊杂志,以便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于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的教学事例,传递着他从教50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为师之道,让我受益匪浅,50多年来他在三尺讲台上一直恪守着自己是一名教师的信念,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教育者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