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雅亿/文
6岁的儿子,总是一本正经地的“自责”与“忏悔”。
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占有欲很强、喜欢大吼”会伤到别人,但是他就是“忍不住”。当小朋友离他而去,不愿意跟他玩的时候,他好伤心。每次都犯相同错误的他问我:“我是不是一个坏孩子呢?”、“我为什么做不好呢?”
……
其实,我们家长何尝不会被“忍不住”困扰呢?何尝不会无意中伤害到身边最爱的人?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引导他面对“人性之软弱”的深刻问题呢?我求助于绘本,在弗洛伦丝•塞沃斯(Florence Seyvos)的《怎么才能不吃掉我的朋友?》的绘本中,这问题被生动地呈现出来。
绘本故事的开头是:
“小恐龙为啥哭啊,因为他把所有的朋友都吃到肚子里去了!
虽然他也不想这样,可是他每次都忍不住!”
儿子一下子被吸引了!正处于情感敏感期的他认为小恐龙的孤独就像自己的痛苦一样——“忍不住!忍不住!就是忍不住伤害自己最在乎的人!甚至把人家吃下去!”
小老鼠莫罗来了,莫罗敢跟小恐龙做朋友,因为他说自己会念口诀,念完口诀自己就会变味道,小恐龙就不会吃掉自己了!而且,莫罗打算烤蛋糕给小恐龙吃,让他改掉吃朋友的坏习惯!……可是,蛋糕烤得太慢了,小恐龙等不及,他把莫罗吞下去了!还好,莫罗的味道真难吃,小恐龙又把他吐出来了。莫罗一点不生气,好好跟小恐龙沟通,故意延长烤蛋糕的时间……最后,小恐龙被“有智慧的爱与无条件的接纳”征服了,他自己做蛋糕跟莫罗分享!而且再也不吃朋友了!
这部经典的绘本,以柔软的方式抵达儿子内心深处!作者多么了解人性中“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的痛苦与纠结!他塑造的小老鼠,充满同理心,一点不责备、从来不说教,他发现问题根源在于莫罗“肚子饿”和“耐性差”,就从源头上来解决这一问题!“肚子饿”的问题可通过教做蛋糕的技术性传授来解决;但是“耐心差”的问题就需要用冷静认真、循序渐进的训练来解决。这两者,都需要无条件的爱与亲密的关系作为基础。
著名的心理学家科胡特说过:“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如果孩子长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敌意或诱惑的回应中,将会引起他强烈的焦虑与过度的刺激,从而导致精神成长的贫乏。因为他的内驱力的很大部分被压抑了,而这部分无法参与他心灵的发展。”
“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对我们家长来说很难做到!回归对儿子的引导上来,我反思自己——我过去的教育方式太强势!在儿子与小朋友因争执而“发飙”之前,我用很凶的方式制止他、提醒他,让他感到了很深的敌意与排斥……最后,我在他自责与痛苦的时候,再控告他、揭发他、希望他记忆深刻。
我尝试跟绘本中的莫罗学习,我必须“示弱”并且学习着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深情。当他发飙的时候,我控制自己说教的欲望,尽量吞咽下那些会刺伤他的话语。
当儿子跟人起冲突时,我温柔而坚定地将他抱到另一个房间里。然后,我表达:“妈妈知道你很想发脾气!我知道你很生气!”,“妈妈陪你做一个深呼吸,来1、2、3……”,“我们试着像绘本中的小恐龙一样学习忍耐,看看我们能不能做点别的事情”……“不,你要10分钟之后再回到小伙伴之中去。”
儿子一开始很生气,拼命撞门要出去。我就像莫罗,一边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一边安静宽容地陪着他,即使他打我、撞我、说狠话,我也保持克制,丝毫不妥协。
渐渐地,儿子像绘本中的小恐龙一样,发现小老鼠一点不好吃。他发现“无理取闹”的味道一点也不好,任性打人绝不是得到心仪东西的方式。
儿子通过反思,安静,独自玩玩具等方式来平静自己。不到半小时,儿子就恢复了心态,高高兴兴地融入小朋友之中了。
……
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缺乏自制力”的问题,我如法炮制。限制他吃糖、不许他懒床、晚上要他按时睡觉、要他对老人保姆说话有礼貌等问题,我一概都像莫罗一样——态度坚定、口气柔和、训练的步骤明确、也做好被他冲撞叛逆时仍然无条件接纳他的准备!
……
一段时间之后,儿子对自己更接纳了!他经常在做错事、忍不住、惹了祸之后,喃喃自语说:“我已经认错了,妈妈还是爱我的。”
我呢?也对自己、儿子、身边的人,更加接纳了。在爱和接纳中,一切的纠结都会被成长所替代,就算这个过程只能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