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写到了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文中提到了“叙事节奏”以及“文字和音乐”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其中还有一条特别重要的写作手法,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叫“复调”。提到复调小说那么就不得不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之一《罪与罚》。
这本小说曾经是朋友让我推荐图书时首推的读物没有之一。不过通过读后反馈情况来看,大家对此书的评价并不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虽然书中写到了犯罪和谋杀,但是没有柯南道尔的精妙和悬疑。虽然书中描写了妓女的受生活所迫从事着不堪的交易,但是却没有小仲马刻画的那样曲折和凄美。
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功力不在于讲故事,也不在于怎么制造悬念和营造气氛。我想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碎片状态下的拼图。他笔下的人是破碎的完整体。他用自己独到的笔法将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在不受自我统一意识的控制下层层展开。
对于这种平等的各抒己见式的情节展开方法,我看到了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的完美融合及格格不入。也看到了主观和客观条件下的吸收与排斥。眼前泛黄的页面上不仅仅有黑丝的印刷字体,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我正在进行的亲密对话。
书中描写“罪”的内容不多,但却极其的细致和深刻。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作案之前动机的产生,对罪的胆怯,对自己贫困生活和社会现状的不满等一系列细枝末节导致的情绪压抑、精神恍惚,从而举起了手中的斧子….坦白讲,客观的符合逻辑,严谨的顺理成章。我读着黑色的文字,心却被狠狠的揪着。我不仅十分真切的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每一个想法背后产生的原因,我甚至被陀思妥耶夫斯基硬生生的带到了犯罪现场。
我清晰看见了房子里铺陈的老式家具,我闻到了发霉的地板在雨天潮湿的空气中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儿,我听到了斧子砍进头颅的闷响,我感受到了死者妹妹突然回来的开门声让拉斯科尔尼科夫神经再次绷紧…
对于“罚”的描写我认为是最精彩也是最深刻的部分。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多个维度向我们展示了“罚”的真正含义。我们说金钱的损失,肉体上的摧残并不足以对人有根本性的惩罚,真正的惩罚来源于人的思想来源于人的内心。灵魂上的折磨导致精神上的崩溃从而自首服刑以求安慰。
如果上升到灵魂层面,维克多·雨果笔下的人物与宗教结合的非常正统,基督教义的神化性非常强烈。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写到了宗教,但却极具现实意义。在以基督教为背景文化语境中,西方作家正视人的局限性,提倡人以接受苦难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打破了传统上纯宗教式的“罪与罚”的观念,建立了属于他陀式的纯粹的以“人”为根本的宗教。
今天之所以要介绍《罪与罚》这本书,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它完美的解决了一个困惑我很久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有的杀人犯无论过了潜逃了多久,最后都选择的自首。虽然也想到过精神紧张,内心不安等因素,但这些都不足以说服我自己,读了《罪与罚》以后,让我对犯罪心理有了更多的思考,同时对于变态心理等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鲁迅评价说:“马克思的《资本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等,都不是暇末加咖啡,吸埃及烟卷之后所写的。要将现在中国人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比较起来,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对比起来,真是望尘莫及。”对于鲁迅的这段话我觉得不是谦虚,差距是真真正正存在的。对于“复调小说”,大家可以看看中国诺贝尔文学家得主莫言的《檀香刑》。这本书以后有机会再介绍给大家。
写在最后:
前面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时,我提到了对读书的理解。在这里我还想多说两句。我认为一个好的作品不一定要有多少华丽的辞藻,不一定要有多么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他是否能给你带来一些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这是我非常看重的。
一本书,无论是在你阅读过程中,还是在完成阅读的那一刻,你是否还愿意再次翻到某一章节里再细细品读一番?每次品读完,是否对你的头脑带来了新的启迪?这些是你应该琢磨的。
对于图书的选择上,我认为文学这个东西是不分国界不分时间的。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历史湮没,反而会因为地球的不停旋转在浩渺的宇宙之中闪闪发光。看书一定要看经典,一定要看名家的作品,这是对已经入门或尚未入门的读者一点中肯的建议。质量一般的读物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影响你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判断。这是我个人的主观看法供你借鉴。如果你对选书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私信我,也可以看我主页推荐的一些国内外名家的经典作品。相信读完之后,会对你有所帮助。
对于阅读技巧以及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我会在以后的书评中陆续的分享给大家,希望和爱读书的你成为朋友,感谢支持,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