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之秋,忽然兴致所致,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奔向了心之所向的荆楚大地。
只见路旁橘树林立,金色的果实挂满枝头,把枝叶压的弯弯的低垂着。
硕大的柚子挂在低矮的树上,直担心那纤细的枝干承受不住重量而折断。
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与瞿塘峡和巫峡统称长江三峡。
西起湖北省秭归县西的香溪口,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历史上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滩多水急、行舟惊险而闻名。
首先,步入了世外桃源。世外桃源坐落在西陵峡峡口,高峡平湖之上。
极目远眺,但见雄伟的葛洲坝水利工程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长江之上。
奔流的江水自夹岸青山中浩浩汤汤的奔向天际。
园内曲径通幽,花木扶疏,阵阵香风拂面,簇簇或黄或橙的桂花点缀在碧叶间。
错过了十里桃花,却适逢三秋桂子,也算了无遗憾。
园内有昭君渡和望江亭。
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我国古代四大美女。
相传王昭君被选入宫,途经南津关时,曾在此泊岸停留,从而有了昭君渡。
为了民族团结,王昭君自愿请求出塞和亲,使汉朝与匈奴之间六十年没有发生过战争。
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春正月,王昭君出塞前.曾回故乡省亲。
回京城那天,她乘雕花龙舟顺江而下。乡亲们仰慕昭君,在此筑亭而望之,这就是望江亭之来历。
出了世外桃源,迤逦前行,蜿蜒于峭壁之间,来到了位于下牢溪的三游洞。
相传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
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人们称之为“前三游”。
137年后,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此洞,各题诗,称之为“后三游”。
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
有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旁有耳洞,可通于外。
洞外石壁野水淅沥,满布绿苔。
历代文人墨客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
至今洞内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
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袭,却依然熠熠生辉。
楚塞楼,始建于宋代,与三游洞、至喜亭同列为西陵三大胜景。
楼高三层,飞檐挑角,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倚楼远眺,但见对岸青山连绵,层云舒卷,江中帆影点点,烟波浩渺。
乘船逆流而上,但觉江风浩荡,吹得衣袂翻飞。
碧波之上,船只往来不绝,翻起层层白浪,拍打着两岸的岩石。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仙的诗句不由自主浮现于脑海。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无法想象我们的诗仙乘坐一叶小舟,行进在凶险的三峡中是什么感受。
山顶的白云,迎着碧水蓝天,不时地变化着姿态。一会儿便移到了对岸。
青山的峭壁之上,忽而会出现一抹鲜红。
那是秋姑娘的裙裾吧,格外的明艳动人。
行走在这如画的江山中,不由就忘了时间。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观,从书本具体地飞越到了眼前。
有生之年,当要完整的穿越一次三峡,方不辜负此生。
想那甲板之上浩瀚的星空,静夜的江声,两岸的猿啼,神女峰之娟秀,夔门之险峻……
而今时之遗憾,只有通过诵读郦道元的《三峡》来弥补了。
今附拙作三首,聊作纪念:
楚塞楼
斯楼宜远眺,看云移帆影,天接翠峦,万里河山开画本;
碧水自东流,叹魂断汨罗,梦萦荆楚,三江风物化尘烟。
三游洞
此间胜境赖天开,山石林泉细细裁。
野水时从崖壁出,层云每过楚江来。
唐风宋雨留诗壁,白赋苏辞动客怀。
一棹悠悠思渺渺,三游洞外久徘徊。
秋游三峡小记
天光晴好适逢秋,丹桂飘香荆楚游。
夹岸青山笼翠霭,一江碧水自东流。
沈思犹叹襄王梦,遣兴孰知屈子愁。
寒沁袷衣方觉晚,半襟斜照待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