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罢艰险又出发。这是今天九月底,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在经历了一个月的销量奇迹后,制作人冯骥(youcar)面对记者提问所做出的回应。本意是在经历了艰苦的斗争或困难之后,成功克服了这些挑战,再次准备迎接新的挑战。或许由于这句话本身的积极意义,又或许由于对黑神话本身的持续关注,当觉得该写个年终总结时,这句话自然出现到脑海中,虽然用来总结这一年是不太恰当的。
艰险,熟悉又陌生的失败。
去年这个时候,我应该刚下考研的考场,第三次。没错第三次,在经历两次考研失败,一年两个公司的工作,半年的“闭关修炼”后,第三次站上了考研的考场上。又灰溜溜的败下阵来。
一战
一战时,还在学校,学习氛围不错,但人缘不行,随着大部队加上毕业的压力,独自一人也算是泡了几个月图书馆。考完就感觉凉了,但意外撑到了复试,专业实践的欠缺还是让我迅速败下阵来。二战的决定很快就定了下来,要说原因,对就业的恐惧和家庭的影响都各占一半吧。于是就丧失了应届就业机会,这让我在后续找工作多走很多弯路。
毕业,这一重要时刻,在奶奶的去世和二战的阴影下,过的无比潦草。拍毕业证照片时,形象如月球表面,精气如丧家之犬,恍恍惚惚如同参加一个平时的无聊讲座。为了心理仅存的仪式感申请参加了拨穗仪式,上午和老师与不太熟悉的同学们拍照留念,下午父亲来接我,才开始慌慌张张的卷铺盖,清理物品。当拿着一把衣架,询问舍友其无足轻重的归属权时,恍然大悟,我不会再回来了。
二战
二战是和我老姐一起住的,那时她也算是和我一样经历了一场败退后再出发。因为受不了一线城市的工作强度与精神压力,放弃了一份工资待遇前景都还还不错的工作,回到了老家的省会重新找工作,刚好碰到我毕业打算二战,于是我俩生活在了一起,上次还长期住一个房子,得有个七八年前了,当然陌生感是不存在的,但所谓熟悉感,是既有好的感觉也有坏的感觉。
姐姐的回来后,也不算顺利一波三折,工作还是有相当的强度和压力,工资却大降。但又很幸运碰到编制的机会,虽然尽力抽时间去准备,但名次还是差上一名。就在几乎放弃希望的时候,有个人放弃了名额,姐姐顺利替补了上去。在为姐姐高兴的同时,也随同她在半年内搬了两次家。
至于我,失去了学校的氛围,实行了更加纯粹的单线作战,其中微妙的感觉和处境到后来才更加凸显出来。姐姐上班,我就在家里每天看书学习,专业和目标院校也换了更加宽泛的选择。但说到目标,究其考研目的根本,当然是各种原因混杂到了一起,促成了我的决心,但由我内心积极因素所占的比例可能不超过百分之三十。每天的独处学习给我的意志力带来了一定的考验和内耗,姐姐每次回来,也是不愿做任何交流,常常会晚上独自一人出门骑行或是到附近大学里跑步,才离开不到半年,对校园环境竟无比怀念,除了宿舍。那段时间里碰巧体会到了所谓修心的感受和使用文字表达的习惯。
同样21年的这段时间,我走下了二战的战场。感觉还不错,不是考的有多好,而是坚持到了最后的释然。最后成绩高了去年十分,高了往年复试线20分,大概率可以进入复试了。开始复习各种八股文,但还是缺少计算机最重要的实践经验,抱着去一战复试失败的阴影,遂准备到了三月底。
初入职场
那年的复试线高了往年30分。
工作,一定得工作。什么工作,其实一直都很清楚,开发游戏。随后的一个月里,打破对实践的恐惧滤镜,循序渐进又破釜沉舟的解决遇到的问题。从网上找教程,从Hello World开始敲,抄案例,理解总结模仿。另一边面对姐姐直接施加投简历的压力,不断权衡积蓄能力与出击的时机。
不是准备好了才去做。这句话想要深入理解且实行是相当需要勇气的,但跨过了这道坎,眼前的道路会更加宽阔。争吵,复盘,请教,网上的,朋友的,问心无愧的努力,夜晚时分的奔跑。这些群画像现在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但是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这句话本身,Just do it。相信我,很少有如此能及时反馈的道理。
果不其然,做了不代表能成功,但切实的了推动了发展,带来了应有的连锁反应,有始料未及的,有情理之中的,有曾经极度恐惧的。陌生公司发来面试邀请,差点误入招转培骗局。晃两个小时公交,面试十分钟,微笑告别。时间紧,坐餐馆午睡,下午面试被骂干嘛来了。也有耐心面试官面试一个小时,纯介绍各种公司业务,但薪资低下。
最后终于如愿进了一家游戏公司,成为了一个Unity程序员。一波又折,项目组管理的混乱,无序的加班压力,和产出低下促成了最终项目组的解散,期间我承受不住压力几近辞职,但还是坚持了被开除...同样又是22年的这个时候。
也许是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再次找工作容易了许多。大概一周时间,找到了下家,恰逢新冠放开,直接就阳了高烧在床,缺少退烧药又没力气起来买不知道能不能买得到的药,头一次体会到独居危险性。幸好合租的室友支援了一颗布洛芬,勉强恢复了几小时的活力,赶紧打车回姐姐这“苟活”。
第二份工作平平稳稳靠谱了许多,但还是只能做小游戏的开发, 感受一些明显的发展焦虑和无产打工者的集体无奈。自由,时间,30岁焦虑。或许有一部分杞人忧天的思想在里面,这时的又想起了考研。想起工作这一年的经历,想到这些弯路,想再次有个机会,这也是大多数在职考研人的理由。
三战
于是竟又踏上了三战的道路。年中时,“毕业”了第二家公司,独自一人在出租屋里备考。相比二战,这次更加纯粹,最小化社交,纯粹的独行。先前微妙的感觉和处境凸显出来,就像控制变量法,剔除了外界因素,什么是个体,什么是你会更加明显。
熵增: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
薛定谔也曾用这个热力学定律来形容生命的存续是负熵,生命会不断会将无序发展未有序。而我在则体会到了熵增的魔力。
如果说二战动机的内心积极因素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百分之三十,那么三战动机的内心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半合起来超过百分之六十。所以起初动力很足,每天都能完成任务,但随着难度加大,时间逼近,与调节不畅,前期高度紧绷的神经随即开始滑坡。脑中的各种因子终于得到了释放,如同一杯煮沸的热水,在没有外界干涉的情况下四处碰撞,尽情扩散。原先的积极因子和消极因子若是碰到一起就会导致湮灭,大脑将不会主动思考已经湮灭的内容。随着多数物质的湮灭,整杯水逐渐冷却,内心竟也随之平静,并非大彻大悟的释然,而是熵增后,尘归尘土归土的寂静。
此时的感受是中性的平静,行为上生理和心理上都在自动执行一些惯性操作,是谓吃饭睡觉打游戏。这段时间也相当关键,给了一定机会收拾心态,要么重整旗鼓,要么重度抑郁。好在其实我都有些熟悉这些状态了,甚至在理解熵增上有了一些惊喜,加上家里的理解,算是重整旗鼓了。
在年底基本放弃考研后,又打起精神准备最后的考试,期间又病了一场,高烧了好几天,但好像也不是感冒,吃了几粒退烧药后扛了过去,最后坚持考完了试。结果自不必多说,考完后没几天,就开始投简历准备下一段人生。
又出发
工作学习
1200+沟通,100+投递,15场面试。最终找到了当时选择的最优解。之前一直从事小游戏开发的我,终于来到了大项目,做一颗螺丝钉。
总归还是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开发节奏,内容,对接等等都和做小游戏时完全不一样,但从技术上讲广度肯定是没有小游戏广的,深度是有的,但是具体到个人负责的部分,也不见得比小游戏复杂。等熟悉了整套管线流程,局限性也很快显现了出来,接触到新鲜技术的可能性要比小游戏低很多。
这期间的自我学习也十分重要,熟悉了项目中我能接触到的部分后,可以深挖的方向有两个,一是继续发掘项目中的其他板块,这也是组长对我说过的,例如多语言,表格,网络,资源管理相关的代码,二是深挖基础,学习设计模式,代码重构的知识。主要选择了后者,因为这些东西能提高代码质量,开发效率。有助于我空出更多个人时间。预期之外还继续提炼通用代码,提高效率。
还试图自己做些小游戏,补充接触不到的技术,但是具体做起来发现耗时严重,还是主要集中在基础技术的学习上。
额外的学习,除了日常的英语学习,主要是经管知识的涉猎,有关人际交往,财商,经济。财商看完了《富爸爸穷爸爸》作为入门书,目前在看《微观经济学》,理论更多更严谨些,具有可分析性,例如游戏日活收益成本分析由此而来。
娱乐健身其他
娱乐方面,游戏是大头,影视剧其次,小说再其次,记不起来的各种短视频就不算了。
游戏方面最终的是黑神话悟空,算是第一款认真去玩的ARPG游戏,也是为数不多全成就的游戏,对动作游戏也有了更多兴趣,以往喜好射击游戏的我今年射击游戏大幅度下降,玩的最多的还是cs2。
在就是一些二游的尝试,玩得最久的还是原神,新游戏有鸣潮,绝区零,尘白禁区等。这些二游或者说手游,运营模式都是一个味道,如果内容无法非常合我的胃口,其日活的设计能消耗我大部分的热情,原神也是几度AFK,现阶段也是。在经历了一波效益计算后,发现日活奖励远不如我的时间成本,所以现在也在进行的抛弃日活玩法的实验,万不得已时,改肝为氪。
另一个类别的游戏是叙事类游戏,行尸走肉和暴雨,体验不错,但感觉没有初玩奇异人生时带来的那么冲击,老游戏又玩了遍《逆转裁判》,不过是3ds版,画质更好,多了些新玩法,希望能把系列作玩完。叙事性游戏还是会持续重点关注。
还有一个值得让我欣喜的游戏是莎木1+2,这样一款老古董开放世界角色扮演游戏,弱引导带来沉浸感上的体验是相当惊艳的,这也是一些老游戏的魅力所在,今年看的漫画《大东京玩具箱》里就总结到:不亲切感。如今的游戏,市场越来越大,游戏引导越来越细致,就连讲究沉浸感的角色扮演游戏也变成了领任务清据点的套路,对于新玩家可能会觉得新鲜,但老登们早已觉察到了重复与乏味。总有一天新玩家也会成为老玩家。
两种方向,游戏品类会越来越细分,或者出现一个完美的作品,浓缩的设计理论。
影视剧方面,《纸牌屋》的野心,《神探》的人性悬疑,《抓娃娃》的喜剧式楚门,《风之谷》的奇幻色彩,都留下来深刻影响。纪录片又重温了《卧底富豪求翻身》,二次看映像最深是话是:聚集能力比你强的人。
小说方面,看完的只有《一只狗和他的城市》《少年特种兵1》,没看完的有《ZOO》《海底两万里》。感觉在小说方面,能更容易的实现童年补完计划,可以继续实行。
说起健身,实在令人羞耻不已,体重已突破200大关,虽会不时跑会步,但也会不时暴食一下。今年单次跑步基本在160心率下三公里,外加热身,总时长大概45分钟左右,希望明年能够逐渐提高到5公里,如果体重减下来的话,相同心率应该能跑的更快些。总之,今年连跑步带健走,总长度大概在125公里左右,期望明年能至少达到200公里。
音乐方面,虽然几次拿起吉他练了一下,但还是没什么波澜,这种放不下拿不起的状态,需要改观,当然是向拿起来改观。
最后值得提的一点,就是今年攒的钱有一半贡献给了家里装修房子,姐姐也到快要结婚的时候,这么多年,家里总算要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希望一切都会在明年变得更好吧。
我们明年再见。
零碎笔记整理
手机笔记上有时会记个只言片语,最后借此整理成脑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