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便在这样一个时代,女皇的一生,也深受质疑,后世史料中,更是褒损不一。但没有人,能够完全读懂这片,血雨般的猩红,也没有人知道,它们隐含了武瞾这个女性,多少的激情与梦想,多少的欲望与忧伤。多少个时代过去了,她依然在枯黄的史册中,倨傲而华丽地飞扬。
在今天,乾陵的南司马门外,耸立着这样的一块巨大的石碑,碑首雕刻八条螭龙,相互缠绕,鳞甲分明,两侧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气度雍容。由于落成时,碑身未刻一字,故得名,无字碑。然而时至今日,在这座石碑上,各朝文人墨客的题字,已经俯拾皆是。正所谓“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关于无字碑的来由,历来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认为,武则天,以女子称帝,创前代未有之奇局,但又自知,功过是非,莫可名状,因此留下遗训,只立贞石,不刻文字,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或许,在人们心中,只有这样的豪情,才符合女皇的身份和经历,但是在现存的所有史料之中,确实没有留下,与此说法相关的任何记载,可谓佐证(34)。然而,研究人员发现,无字碑的正面本身,并非完全空白,而是刻满了长四厘米、宽五厘米的方格,整齐划一。这些方格的用途,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用来规划碑面,以便刻字。据此,也有学者推测,无字碑,是在武则天入葬之后,由唐中宗李显,为武则天所立,但考虑到武则天与李唐的特殊关系,在武则天称谓与评价问题上,意见分歧,唐中宗举棋不定,故而干脆无字。古往今来,无字碑,不知引发了人们多少猜想与遐想。然而,关于无字碑的千年争议,至今仍未停息。直到今天,这座无字碑,依然默默伫立,铭记着那为杰出的女政治家,和那个色彩斑斓的时代。
武则天身上复杂的人性,和传奇的经历,使得人们对乾陵地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遐想。但千百年来,乾陵地宫入口,究竟所在何处,石门之内,又是怎样的一番宏伟壮丽,却始终是个未解之谜。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几个农民在梁山上开山炸石,用来填埋墓道的石条,被意外发现。随后,随着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时隔千年之后,乾陵墓道,终于重见天日。
据考古勘测显示,在梁山南部山脊(13)之上,墓道,正南向北而下,全长大约65米,东西宽,约四米。隧道内,全用石条叠砌封堵,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据估计,整条墓道内填充的石条,约有2500多块之多,皆且用铁细腰嵌住,再用铁浆灌注在石条,与铁细腰之间,坚固异常。这于《旧唐书》中,“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基本吻合。结合梁山一带,石灰岩的山体结构,考古学家认为,乾陵地宫,很可能未被盗墓者光顾。
虽然,时至今日,考古学家对乾陵地宫的内部情况,依旧所知甚少,但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局部的考古勘测,我们依然可以,对掩藏在梁山深处的乾陵地宫,做出基本的推测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