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离平淡无奇有多遥远,又可以在多短的一瞬间不复从前。——蕾秋·乔伊斯
2018年即将翻篇,但今年买的几本实体书到目前为止还没翻完,反倒是怀着愧疚纠结的心情看了好几本电子书……当然,这是后话。好不容易熬到了2018年的最后一周,趁今日兴致颇高,写几篇读后感再将今年读过的几本书重温一遍。
今日想起的第一本书,是蕾秋·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其实我一直把它跟《追风筝的人》相混淆,可能是因为这两本书都是差不多的烂大街,不,应该说是畅销的文学作品。
言归正传,这本书与一般小说不太一样的一点,是因为它的主角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哈罗德。可能是这些年看的网络小说实在太多了,脑海中盘旋的那些过度浪漫玛丽苏的情节令我不太能接受这样一个角色设定——一个年过半百,已经退休,神情抑郁连走几步路都气喘吁吁的老人。
他不是个我们印象中‘有福气’的老人,在他身上我完全看不到任何朝气,更多的是沉闷、对过去的悔恨和生活满满的苦涩。他与妻子分居十多年,没有什么朋友也没有别的亲人,当初默默工作到退休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退休之后也没有别的生活乐趣,生活平静,日复一日。
因对这个角色的排斥,我多次将书翻开又合上。但由于身边朋友的极力推荐,我最后选择继续看下去。
或许当生活平静得如同一汪死水时,突然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能够给你带来巨大的冲击。有一天,他的老朋友写来一封道别信,信上写着她得病即将不久于人世的消息。哈罗德在悲痛之余写了回信,在寄信的路上,回想了过去经历过的一切,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只要他一直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他凭着这个信念,用了87天千里跋涉,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
徒步旅行对于年轻人来说且很难坚持,更何况是一个60岁的老人。
他走得很累很苦,挨过烈阳大雨,熬过那些被痛苦回忆折磨的日日夜夜。这一路,有好心人解他燃眉之急,他也为别人纾解过忧愁;有人与他并肩而行,也有人与他分道扬镳。
这一段漫长而寂寞的旅程,仿佛是他走了一大半路程的人生,他每天都在回忆每天都在思考:他做了多少后悔的选择,他还有多少弥补的机会,他多想再为自己所爱的妻儿还有朋友去做些什么,还有为自己去做些什么。
渐渐地,他似乎多少懂得了所谓生活的定义,也终于将这条路走到了终点,他的朋友在那里等着他。
故事到了这里,按照故事惯有的跌宕起伏,他应该与朋友互诉衷肠,朋友也会因他的到来而病情慢慢好转——他也这样以为。
真实情况却是,朋友因为治疗失去舌头,已经说不了话了;而面对躺在病床上瘦小而虚弱的朋友,同样苍老疲惫的他也比想象中的还要平静,相顾无言。
故事最后定格在他与妻子坐在海边,彼此之间的隔阂似乎并没有这些年想象中的那般难以跨越,一切恩怨情爱在此时忽然间微不足道起来。
故事结束了吗?待我回过神,才发觉自己已经泪流满面。
相较于网络小说的轰轰烈烈的情节反转,这本书乍看之下可以算得上平平无奇。所讲的故事只是人们平淡人生中的一个缩影,只是作者用在文中到处穿插着回忆的倒叙手法来讲述这个故事,让读者到了最后,恍然大悟、思及痛及。
我想,文学的魅力大概如此。基于现实之中,再由那些最普通不过的人来告诉我们所谓信念、关于自己和身边人的美好。还有一点,面对生活是很无力,但不是不能选择抗争。
当然了,尽力就好因为不一定有用。
不管怎么样,思此度己,好好生活才能不悔一生。
本想着吐槽这本书的无趣,没想到写了这么多几乎都是夸赞了。若是有兴趣不妨一读,好歹是畅销作品不会令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