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失足少年错由谁?
李玫瑾老师曾经分享过她追踪的一个少年杀人犯的案件。几个十几岁的青少年,最大的不过17岁,最小的才15岁,一起绑架了同一个学校的孩子,原本要敲诈勒索他,结果没成功。最后把这个孩子杀死了。
在法庭给他们判罪的时候,因为都是未成年人,所以都没有判死刑。可是,这几个人走出法院的时候,竟然相视一笑,而且还得意的说:“看吧,我们杀人了,并没有判死刑。”这一幕当时被一个记者捕捉到了。然后就登报纸“四少年逃过死刑却相视一笑”在大家都感到震惊痛心的时候,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孩子会走上这样一条路。对法律的宽容,他们不是抱有感恩之心而是蔑视的程度。
所以呢就找到了李玫瑾老师来分析,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
于是李老师去走访他们的家庭,发现他们的父母都是双全的,有正常工作,也没有任何财务上的问题,也跟其他的家庭一样,属于正常的家庭。
然后就问他们的父母:“你们为什么会把孩子教育成这样?”有的父亲就低头不语,有的父亲,流泪痛哭,但都显得没有办法。也有父母痛哭说:“我对我的孩子是真的没有办法了,我们也不知道要怎么教,我们在教不动说不听的时候都打他揍他,可是没有用啊。”
甚至还有极端的父母说:“我曾经都想过我要掐死他,完了之后我也自杀。他真的让我感觉太痛苦了!”可见家庭教育失败到这种程度,他们的父母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为什么对孩子的管教到了青春期,就教不了他了呢?
而在这之前,孩子都是可爱的,可疼的,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但却很少有人明白,孩子今天的可恶正是当初父母对他的爱造成的,小时候的孩子光可爱,却没有经父母的教育,等到青春期他所有的行为造成了一切不可挽回的后果,孩子管教不听了,你却突然觉得孩子很可恶。
这都是因为在孩子还小的关键时刻,你没有对她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拒绝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说不!
2、3岁左右要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性格,对孩子说不
什么时候要做这件事情?李玫瑾老师认为,在孩子三岁左右的时候。为什么要在三岁的时候训练孩子?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利用亲子依恋关系,也是亲子依恋亲密的时候。孩子在最可爱的年纪,也是教育最可为,最有效的时候。
而三岁之前,孩子还不太会用语言表达,在没学会说话之前,孩子的所有要求只会用哭声来表示,父母要满足他才能减轻孩子的痛苦。
所以当孩子能表达问题和要求的时候,就可以着手培养孩子的性格对他说不。
那怎么样培养呢?
我们都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也经常会跟父母提要求。比如说:“爸爸妈妈我要买这个玩具!”或者是“我要吃这个东西,吃完我还要。”比如说冰棍吃完了还要再吃一个,小孩子都贪嘴,但我们父母知道,冰冻的东西对孩子脾胃不好,所以我们是不能答应孩子的。
那怎么来利用这些契机教育孩子呢?我们要学会跟孩子说不,拒绝他们,跟孩子说:“不行,已经吃了一个了,再吃的话对身体不好。”这时,孩子肯定不乐意,开始各种磨,使用各种方法来反抗父母。
这个时候的孩子,就算知道父母不答应他的要求,他最多也就滚滚地板,发发脾气,扔东西。不至于说没满足他的要求,他就去跳楼自杀或者是离家出走,对吗?
但是,等孩子到了12岁以后,到了青春期,他再跟父母提要求说:“我要去网吧打游戏”“我要玩手机”“我要买一台电脑。”等等,这个时候父母说不行,你再拒绝他试试,他就有可能是生气离家出走,或者是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如爬到二十几楼往下跳。
李玫瑾老师说曾经就有一个农村的孩子,在网吧通宵玩游戏后被妈妈找回了家,妈妈叫他不准再去打游戏了,孩子在母亲转身之后拿了一瓶农药就喝了下去。
所以说,要在三岁左右的时候跟孩子说不。
那孩子跟你闹,滚地板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做?就拿孩子逛超市要买玩具这件事情来说。
李玫瑾老师也给了一些建议,她说,“在超市孩子开始闹的时候,先把孩子抱起来,抱回家。孩子还闹,把孩子带到卧室,我们就安静地在孩子旁边陪着他,不要说话看着,孩子在那里滚,在那里闹,要让他使劲的哭闹,但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不能让步。”
等孩子哭的差不多了,父母去拿块热毛巾来,帮孩子把鼻涕眼泪檫干净,让孩子觉得父母并不是不爱我,还是会关心我的,但是,他要买那个玩具的要求现在还是不能满足。
有的孩子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做出激烈的伤害自己的事情,比如拿头撞墙。这个时候,父母要说话但不要去拉住孩子:“哎呦喂,挺疼的吧?你要是觉得不疼,你接着撞,反正这事我不负责任,你自己选择的,你决定是继续撞还是不撞。”
孩子肯定就不会继续了,因为真疼啊,可我们不能马上去拉住他,孩子自己就会停下来。如果父母一看这都撞头了,马上去拉住,孩子就试出来这一招有用,我只要撞了,父母就会心疼,就会让步,我得拿这个来要挟父母。
一旦孩子知道可以怎么样让父母服软让步,等孩子长大之后,他就知道拿什么来控制父母,比如说,你不给我玩手机是吧?那行我就跳楼。
所以在小时候,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他的耍赖,滚地板,自伤等行为要挟不了父母,非常重要。
孩子经过这一系列的闹腾当然知道哭是没有用的,哭也挺累的,那就不哭了吧,可是东西我还要啊。
而一直到现在,父母都还没开始教育,所以把握时机很重要,我们不能在孩子闹的很厉害的时候,就开始在旁边教育他,给他讲道理,孩子没平静下来,时机不对,讲什么都听不进去,教育是没有用的。
3、教孩子付出努力,不是有求必应
等孩子安静下来,闹累了,父母要跟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为什么他要的玩具现在不能买。
在这之后,父母还要带孩子时不时去超市逛一下,借机去孩子看上玩具的那个区域。做什么呢?
陪孩子看那个上次看中的小汽车玩具,孩子以为父母要带我回来买了,很高兴!然后我们要跟售货员聊聊:“多少钱?”
虽然上面有价签,标签看得到,但我们还是要问,售货员说:“120元。”
“哦,120元呢。”我们要把价钱念给孩子听,然后干嘛?把玩具再放回去!孩子一看,你不是要买给我吗?怎么又放回去了?!
“诶,现在不能买。”
孩子肯定很难接受,你都带我来看了为什么不买,这一次把孩子带回家,我们要跟孩子说:“孩子,这120块钱,对我们家来说,够我们家一星期的费用了,我们要买菜点灯要用油,用煤气……”
“孩子你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吗?爸爸妈妈需要工作,老板才会发工资,发工资才会有钱,而且我要工作一个月那么长时间,老板才发一次工资,这些工资爸爸要供房供车,要给你交托儿费,爸爸妈妈还要买衣服,我们还要买食物。所以,玩具不是说买就能买的,要买玩具得先爸爸妈妈付出劳动。”
“买玩具也行,看看哪里能省下一些钱,或爸爸(或妈妈)要加班一个星期,那我下面一个星期就晚一点回来陪你,多加点班,看看能不能赚到这120块钱来给你买。”
你看,借机给孩子进行了金钱的教育,告诉孩子工作的意义。
“玩具是很好,我也喜欢,但是不是说喜欢就能立即买,我得攒钱,下星期回来再买。”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留一个星期,让孩子惦记期待。
这就给了教育的好机会,得抓住孩子现在对父母的依恋,对孩子进行情感控制并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帮助父母。如何做呢?
这个时候,跟孩子约定:“孩子啊,爸爸妈妈每天加班很晚也挺累的了,回来还要做饭给你吃,还要辅导你写作业。你是不是可以做点什么啊?比如帮妈妈赶紧把饭做好,自己把作业写好?我要认真工作,老板才会给钱。你也得付出努力,才能买到玩具。”
所以,趁机给孩子布置任务。延迟满足的同时,让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而不是白的,这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
而如此得来的玩具,孩子势必会好好珍惜。
4、如此简单的一件事,真的有必要吗?
很多父母会说了,不就是买玩具吗?有那么复杂吗?就几十几百块钱,我们家不差那点钱,何必让孩子搞得不开心,一个玩具还弄的一波三折?
直接买不就完了。嗯,我身边还确实有这样的父母,只要她的孩子一哭闹马上就能得到满足。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会怎么样,对孩子的一生成长上,在性格和品质上是一定有缺失的。
谁知道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是否足够坚韧,是否懂得通过努力来获得回报?
我们要抓住机会,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小的时候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塑造孩子良好的品质,让孩子学会付出,学会等待,学会珍惜,懂得努力的意义。
这比直接给孩子买一个玩具让孩子开心,不再闹腾的意义重要的多,这背后隐藏的教育机会所带来的价值比孩子一时的快乐和满足要珍贵丰厚的多!
你看,也许有钱的父母很多,但有智慧的父母很少,可恰恰培养孩子的品质跟财富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父母的教育智慧决定了孩子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