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 01-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一、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假如你是一个公司的CEO,你的秘书这样和你汇报:王总来电话说他不能参加下午3点会议了。李总说他不介意晚点开会,明天也可以,但明天10:30以前不行。唐总的秘书说,唐总明天晚些时候才能从外地回来。会议室明天已经有人预定了,星期四还没有人预定。会议定在星期四上午十一点似乎比较合适。您看行吗 ?

怎么样,你是不是被秘书的汇报整晕了?

但是,如果秘书这么说:老板,您看原来定在今天的会议改在星期四上午11点开怎么样?因为今天的时间,王总唐总他没办法参加,而其他领导人配合的时间就只有这周四了,而且这周只有周四的会议室还没有预定,所以你看会议改到周四上午11点,可以吗?

这样的汇报听起来是不是清楚多了。两次的差别就在于后者使用了金字塔原理来组织思想。

什么是金字塔原理?用一句话说,其实就是我们说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这个中心论点又可以由3到7个分论据进行支持,每一个论据他本身又可以成为一个小论点,同样也可以被3到7个论据支持,这样重复往返,就像一个金字塔一样,所以就被称为金字塔原理。

二、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人类思维有一个基本的规律:

  • 大脑自动将信息归纳到金字塔结构的各组中,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 预先归纳到金字塔结构中沟通内容,都更容易被人理解和记忆。

这是因为大脑会认为同时发生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并且会将这些事物按某种逻辑模式组织起来。就好比你眺望星空时,经常会把群星联想成各种图案,而不是散乱的星星。 当你在听别人讲话或看文章时,大脑也会发生类似的组织思想现象,你会将同时出现的或位置相近的几个思想联系起来,努力用某种逻辑模式组织它们。这种逻辑模式必定是金字塔结构。

1、归类分组,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
  • 一次记忆不超过7个思想、概念或项目。

  • 找出逻辑关系。

现实中你肯定遇到过需要一次性记忆很多东西的场景,比如妻子让你买东西:葡萄、牛奶、土豆、胡萝卜、橘子、咸鸭蛋、苹果、酸奶......

如果单靠记忆的话,3、4个是比较容易记忆的,不经过刻意训练的普通人很难有人能一次记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

所以作者说任何一个论据不要超过七条,而是当你觉得他要超过四五条的时候,你就想办法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把他们归纳到不同的类别里,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记忆。比如将上述的食品进行归类:奶蛋产品、水果、蔬菜。蔬菜下有:土豆、胡萝卜......你看这样是不是容易记多了。

2、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受众的大脑只能逐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他们会假定一同出现的思想在逻辑上存在某种关系,如果你不预先告诉他们这种逻辑关系,读者会主动的寻找共同点,无论他们的智商有多高,他们可利用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一部分用语理解词语,另一部分用于找各种思想之间的关系,剩下的思维能力则用于理解所表述的含义。

所以你要尽可能减少读者在前两项活动上的时间,从而使读者能够用最少的脑力理解你表达的思想。

3、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文章中的思想必须符合以下规则:

1).纵向:文章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思想的概括。
2).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3).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组织思想基本只可能有4中逻辑顺序:

  •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 结构(空间)顺序:北京、上海、广州。

  •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

所以在你开始写作之前,先将你的思想放入到金字塔结构中,如果不符合以上任何规则,就说明你的思路存在问题,这时,你应该调整自己的思路,以使其符合金字塔原理的规则。

以上内容简单介绍了金字塔原理和金字塔结构的理论依据。下一篇将介绍一下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