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这两天在樊登讲书上听《减法》,提到一个概念叫做“做加法是本能,做减法是智慧”

举了两个例子,深有感触

1.拆除双层公路后交通反而更顺畅

交通拥堵是现代常态,正常的解决思路一般是多修路。现实感触是,我们的路越修越多,也越来越宽,但是拥堵反而更厉害。

因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的交通参与者的各种选择,共同作用,导致的这个现状。不单单是修路一个因素就能解决的。

作者举例,说某国某地有一个立交桥,重新规划方向是拆除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引来周边各利益关联方的反对,几经周折,耗时几年最终这个地方变成一个公用的公园。车流更顺畅,周遭商户收益反而提高。

这是用少即是多的一个事例。

2.另一个例子 黑人拒绝办理货物下船,反而促使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崩溃

是说南非曼德拉在反对种族主义的运动中,特别感谢的一个工人领袖。他是某码头搬运工人,因不堪种族压迫,第一个提出罢工,不干了,全体工人普遍响应,导致整个南非货物运不出去,资方利益受损,营商环境改变,客观上加速了种族隔离政策崩溃的进程。

拒绝,不干了,是典型的减法思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3.人们为什么习惯于做加法?人性使然

现实中,其实大多数人,是习惯于做加法的,这或许是人性使然。

《庄子•齐物论》中“朝三暮四”的典故想必大家也都知晓,是说一个养猴人,早上给四个栗子晚上给三个,猴子都不高兴,后来改成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都开心,其实养猴人的支出总数是不变的,但是猴子体验大大不同。这个原理现在也被很多做薪酬福利的HR和老板,应用的炉火纯青,就是充分考量人性的结果。

4.当下物质极度丰富的情况下,无论“996”,还是“007”,我们一直生活在内卷中,大家的生活为何越来越忙碌?

《自然》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想要改变现状时,我们总是更倾向于做加法而不是精简当前的事情。

但事实证明,一味做加法并不是人生的最优解,如何抓大放小、提炼思维和行动范式,才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幸福感的方法。

因此这本书,不仅探讨了人们喜欢做加法的深层原因,并提供了一套减法思维法则,帮助我们化繁为简,在有限的人生中轻装上阵。

以上共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