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
《大般涅槃经》有个动机决定论,如果说杀人者的杀人动机决定了自己会不会遭受恶报,那么被杀者的善根会不会同样决定着杀生者的业报呢?“杀人”和“杀掉没有善根的人”会是同样性质的事情吗?又怎么判断哪些人是人,哪些人不是人呢?
1. 杀一阐提就不是罪业吗?
上一讲说到,杀生一共有三种,对应的业报也有三种,那么佛陀杀婆罗门属于哪一种呢?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婆罗门都是人,但不是佛教徒,所以佛陀应该犯了中杀。按照相应的业报标准,要堕入地狱道、畜生道或饿鬼道受中苦。但佛陀显然没受这种报应,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佛陀自己解释说:
“那些婆罗门都是一阐提,杀一阐提并不构成罪业,所以不受恶报。”
“一阐提”是梵语的音译,有些佛经从意思上翻译成“乐欲”,也就是乐于五欲的人。所谓五欲,分别是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一个人如果贪恋美景,爱旅游,爱逛美术馆,就叫乐于色欲;
喜欢音乐,添置HiFi音响,这是乐于声欲;
爱喷香水,在家里、车里都用香薰,这是乐于香欲;
爱美食,这是乐于味欲;
穿衣服讲究材质,贴身的必须纯棉,沙发必须意大利头层牛皮,这是乐于触欲。
《大智度论》讲过:“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这是原话,追求五欲的人注定出不了轮回,会受无穷无尽的痛苦。
《心经》告诉你“五蕴皆空”,接下来有一句“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说当你有了般若智慧,能看出“五蕴皆空”了,五欲对你而言就不存在了。
五欲也有另外的解释,分别是财欲、淫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如果你贪吃贪睡,喜欢异性,喜欢别人尊敬自己,还总是幻想着工资能涨,那你就把五欲占全了。
无论取哪种解释,貌似今天绝大多数人都是乐于五欲的人。
乐于五欲的人就是一阐提,这种人连一点善根都没有,永远跳不出六道轮回。
这样看来,如果你杀掉一阐提,也算不上伤害了他们。因为你无非是把他们从一个火坑踢进另一个火坑,他们继续轮回去了,生活不会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既然你并没有对他们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伤害,所以杀掉他们就不会构成你的罪业,你不会因此遭受到恶报。
《大般涅槃经》更看重一阐提身上不信佛的特点,说他们不可救药。从上下文来看,“喜欢诽谤大乘佛教”才是一阐提这种人的核心特征,而这正是婆罗门常做的事。
佛陀继续解释说:
“婆罗门并没有‘信等五法’,所以杀死他们是不会受恶报、下地狱的。”
所谓“信等五法”是指修成佛法的五项基本条件,分别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具备这五种根苗,也就具备了成佛的潜质。前边的四项,今天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慧根”变成了一个常用词。
杀生和恶报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上一讲说过,起决定作用的是杀生者的动机:无论杀了还是没杀,恶念都会带来恶报,但只要没动恶念,杀了再多的人也不会有恶报。
而这一讲是从被杀者的角度来讲的,被杀者的善根决定着杀生者的业报。蚂蚁虽然微不足道,但多少也有一点善根,所以杀死蚂蚁会有轻度的恶报。评书里面一讲到僧人总是说“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就是这个道理。
一阐提虽然是人,但因为完全没有善根,所以在业报的天平上,他们的生命比蚂蚁还轻,等于零。“死有轻于鸿毛”,在字面意义上竟然完全成立。所以杀一阐提不是罪过,无论杀多少,无数个零加起来还等于零。
2. 金刚怒目
你可不要小看这个理论。佛教要想弘法,常常会去寻找世俗政权的支持,能让国王或者皇帝信佛就最好。不过,有哪个国王和皇帝的手上不沾人命呢?就算太平年景不打仗,也总还有死刑犯要杀。如果总跟他们说杀人注定下地狱,天天不是进油锅就是下火海,哪位统治者愿意听这种话呢?
另一方面,对那些处心积虑迫害佛教的人,比如前边讲过的怂恿北魏太武帝灭佛的人,难道不该想点办法收拾他们?
你可以回想一下佛陀的这一段话:
“如果发现有谁诽谤大乘佛教,就用鞭子抽他们,或者杀掉他们,这是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够悔改。菩萨操心的是,只要能让众生修行大乘佛法,倒也不妨方便行事。”
所谓方便行事,其实有一点不择手段的意思,这是希望世俗统治者能够承担起为佛教护法的角色。既要有菩萨低眉,还要有金刚怒目
能行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
婆罗门当然不会服气:“凭什么杀我们就可以白杀?我们那些被杀的同伴是不是真的转生到佛国,空口无凭,谁也证明不了。再说我们婆罗门根本就不相信有什么佛国的存在,难道我们的性命还不如一只小蚂蚁?”
佛教很容易做出反驳:“你们有这样的想法,只能说明你们愚昧。只要你们放弃旧的信仰,追随佛陀的脚步,总有一天会明白我们的道理都是真实不虚的。现在打你们、杀你们都是为你们好,你们要领情。”
这样的争论将会永无止境。最值得俗人留意的是,虽然很多宗教都有着“不可杀人”的戒律,但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貌似不会产生任何歧义的一句话,解释起来却可以千差万别。通观世界历史,到底谁才是“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我们认为自己是人,所以把其他人都看成我们的同类。
但异教徒是不是人?很多人相信他们不是人,而是魔鬼。
黑人是不是人?早期的奴隶主和奴隶贩子也不觉得他们是人,把他们看成介于人和猩猩之间的物种,离人很远,离猩猩很近。
鹦鹉是不是人?我们会觉得这个问题很荒唐,但人类学家发现某些土著相信自己就是鹦鹉,和其它鹦鹉是同类。
被施了巫术的人是不是人?在某些部落里,这些人虽然还是人,却是被当成死人看待的。杀掉死人算不算杀人呢?这话本身就不成立,因为死人是不可能被杀的,所以杀掉被施了巫术的人不算杀人。
“祖国母亲”是不是人呢?我们知道这只是拟人的修辞,但“大地母亲”是不是人呢?确实有过印第安先知把“大地母亲”真的当成母亲,所以坚决不肯耕地,因为耕地等于用一把刀撕开母亲的胸膛。
中国传统上不把“夷狄”当人,印度传统上不把“贱民”当人。中世纪的欧洲传教士到远方传教,还有过一个很纠结的难题,那就是遇到牛头马面的时候,该不该向他们(它们)传教。
当然,我说“牛头马面”只是为了方便你理解,欧洲人构想的远方世界里住着很多像牛头马面一样的怪物,所以他们画的地图很有我们《山海经》的风格。这些怪物到底是长相奇异的人,还是动物或者妖魔,必须先解决掉这个问题,才能知道该不该向他们(它们)传教。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标准。儒家文化以周礼为标准,婆罗门文化以种姓为标准,佛教从主张种姓平等发展到众生平等。
但我们从《大般涅槃经》里看到,众生以善根为标准,没有善根的一阐提,哪怕是人,哪怕是在世俗生活里有身份、有权势的人,也不如一只蚂蚁。
所以任何公平与正义一定以“平等”为前提,只有身份对等以后,才有公平和正义可言。而身份的对等与否,绝不是字面上可以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