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出道时曾经做过的事情,再到美国重新来一遍。四十几岁的人,竟又一次重新回归到“新人状态”。
本章接下来呢,又说了些为什么会想到出来开拓美国市场。
很大原因就是此前在日本遇到过种种不太开心的事儿,让我切身感受到“就这样在日本拖拖沓沓地混日子,也不是办法”。
当时的日本,正处在了泡沫经济时代,股票天天涨,房地产价格越来越高,出版界也呈现出一片盛况。
因为钱多的都要满出来了,有人就邀请他:想上哪就上哪,经费要多少有多少。游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还有一个根本都不认识的人也对他说:我在法国买了个城堡,你就在那里住上个一年两年,慢慢地写点小说?
这样的工作,这样的条件,不得不说是非常的诱人,不过村上春树都是拒绝了。
如今回想起来,那简直是个难以置信的时代。即使堪称小说家主食的小说销路欠佳,单凭这种美味诱人的“小菜”就足以生活下去了。
说来,这里描写的社会状态,和我们现在好像也是非常的相像。只是我们的平台从出版社移到了网络之上。而且,我们现在好像更加的浮躁。
村上春树不喜欢这样的环境。对他来说并不是个什么值得“欢欣”的时代。闹哄哄的,开口三句不离钱,让人不能静下心来、精打细磨地写长篇小说。在这种地方呆久了,不知不觉会就被宠坏了。我想把自己放进更紧张一点的环境中,开拓新的疆域,尝试新的可能性。
哇,看来村上春树还真是“努力人生”的楷模啊!
另一个原因是,日本对他的个人和作品的压力相在。不仅遭受人生攻击,私生活领域也遭受践踏,家人也被无中生有颠倒黑白。许多人恐怕把我写的东西或我的存在看作“损害和破坏理想状态的元凶之一”,就像白细胞攻击病毒一般,试图加以排斥——我有这种感觉。
人红是非多;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一类的话,看来放到日本也是适用的。
对于这些遭遇,村上春树倒是没有怎么不快,只是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这是哪跟哪啊,我觉得应该是作者的感受吧。
都说村上春树写的东西,是外国文学的翻版,只能在日本通行。这样的话村上春树自己是不认同的。但是听多了,倒让他有了这么一人想法:妈然这么说,我倒是真的要拿到国外去试试。
想起来,在日本国内遭到抨击,倒成了挺进海外的契机,也许被人诋毁反倒是一种幸运。无论在哪个世界都是如此,再没有比“捧杀”更可怕的东西了。
看来聪明人可不是那样容易被口水淹没的,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诋毁打倒,反而要让其为我们所用,是进步的契机。村上春树又教了我们一招。
作品在国外开始热卖后,受到的评价也是和在日本国内大相径庭。对他的原创性和自有的风格都给了肯定,这时日本国内又有话了:
“村上春树的书在海外卖得好,是因为他的文章容易翻译,他的故事外国人也容易看得懂。”我稍稍有些惊愕:“这么一来,不是和原先说的恰恰相反吗?”唉,真是没办法。
哈哈,看来崇洋媚外的毛病,日本也是有的。
后面还有一大块,明天再慢慢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