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森效应: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之为“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也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他用实验证明,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用四种不同的模式:始终褒扬有加,始终贬损否定,先褒后贬,先贬后褒。结果,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种先贬后褒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种先褒后贬最为反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相反,先给予批评和否定,使其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和自己的不妥,再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会使对方从挫折中走出来,深怀感恩之心,看到希望,奋起努力。
所以,大多数人喜欢褒奖不断增加,批评不断减少。我们就要善用褒贬,先贬后褒。当然,阿伦森效应也可以给我们另外的提示,职场中,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要尽量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造成他人对自己印象向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判断过程中,也要避免受阿伦森效应的影响。
有个相似的阿龙森效应,要注意区别。
社会心理学家阿龙森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选手,两位才能出众,而且几乎不相上下,另两位才能平庸。演讲过程中,才能出众的选手中有一位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饮料,而才能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位打翻了饮料。如果是你,你会觉得对四个人中的哪个更有好感呢?
实验结果表明:四人中,才能出众但犯一点点小差错的人最受欢迎;而才能平庸又犯小错误的人,最无法让人忍受。为什么实验中那位既才能出众又没有出错的演讲选手,没有得到最高评价呢?因为大家会觉得太过完美的人,会给自己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而有才能的人的小小错误,不但不会使魅力降低,反而更增加他的一分亲和感。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犯错误效应”,也叫“阿龙森效应”。
你是与人为善还是性格懦弱:
要是在几年前问我这个问题,恐怕还真回答不了,学了心理学后,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过去的我特别不会说“不”,哪怕是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都好像是自己做了亏心事似的说不出口,为此总被朋友说傻。我知道我的本性善良,但是也不排除性格的懦弱,因为很多不相干的人让帮忙,我不但没有怨言的帮助,还怕别人心里觉得亏欠,其实自己挺累的,还要装的云淡风轻的样子。
后来的改变和工作环境也有一定关系,几年前到了执法岗位,一开始也是处处为别人着想, 对监管到的不守规则的人还要同情,结果发现,你发善心去同情他,反而把自己推向了两难,利用你的善良或者说懦弱,没有人会在乎你说的话,总是一拖再拖不去整改,严重影响了工作秩序。
就像老师的助手所言,如果一味迁就不守规则的人,那么岂不是让守规矩的人寒心吗。我也是在工作一团糟的时候,突然醒悟,在这个岗位代表的并不是我个人,而是法律,我有什么资格用人情置换法律,无视法律的尊严一再迁就违法者呢,这对遵纪守法者也是大大的不恭啊。后来发现依法办事才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不但纠正了违法行为,自己也不再为了同情不守规则的人而为难了,工作也变的顺利了。
其实我知道,原来懦弱,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个弱者,会用一种讨好的模式来避免自己受伤害,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当你内心真正强大了,就可以不必讨好任何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照顾好身边的亲人、朋友和需要帮助的人才是最佳选择。
所以看到老师开始发怒,我觉得是个挺解气的事情,因为我现在也终于学会了拒绝,拒绝不合理的要求真心的爽啊!
最主要的,提出不合理要求的人一般也都清楚,知道你的底线很少有人再去触碰了,反而再去主动帮助他们的时候,会觉得挺开心,这就是阿伦森效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