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和英
捧读先生的文章,不禁对照反思,这是一所“活学校”,还是一所“死学校”,还是一所“不死不活的学校”?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师生不“共甘苦”,情感无法交融,教育无法展开。老师总是高高在上,指手划脚 ,融入不到学生的精神世界。记得去年刚开始接三年级英语的时候,我感觉目标知识很简单明了,每周两节课上,我在讲台上手舞足蹈,激情满满,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理想。静下心来反思,我没有和学生“甘苦共尝”。总是把学生当成不懂事的小孩子,教导和指令多于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对于英语,孩子们眼里只是一门学科,没有更多的情感投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走到孩子们中间互动,走入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快乐和苦恼,孩子们在英语课堂上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我也感觉学生们越来越可爱。正如先生所言“人格要相互感化,习惯要相互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
教师教育学生,学生亦在教育教师,教育不是单向输出关系,而是相互教育,彼此成长。“师生共同生活到什么程度,学校生气也发扬到什么地步,这是丝毫不可以假借的。”
“我对于学校悬格并不要高,只希望大家把学校办到一个地步——情愿送亲子弟入校求学,就算好了。”学校要想法促进师生“共甘苦”和“共同生活”。一是保障学生健康生活的场所;二是学校各种事物都含有教育意义;三是为师生提供广泛阅读的场所;四是有一群老师熏陶学生;五是开放性办学,接受大家的批评;六是评价好学校的标准是大家愿意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来!
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待学生如亲子弟。”也愿老师们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来,这是最检验好学校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