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在陕西省凤翔县范家寨牛钵峪村,提起杜启科的名字,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称赞的。杜启科是一名乡村医生,23岁从卫校毕业以后就回村行医, 45年扎根山村,让山区群众看病不再难。
时值寒冬,有不少人感冒发热,医疗室里有五六个人在打吊瓶。一个带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医生正在用听诊器给一个六岁大的孩子诊断。
“孩子咳嗽多久了?”
“孩子都咳嗽 好几天了,一直在喝急支糖浆也没啥用。”
“气管不好。我给你开点药。”
“不打针吗?打针会不会好的快一点?”
“给你开点中药吧,不伤身体。” 前来给孩子看病的王大姐是隔壁村的,在这里给孩子看病好几年了。自己家离这里好几里路,她是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来的。王大姐说,说来也奇怪,在别的地方看不好的病,在他这一看就好了。
王大姐口中的他就是杜启科大夫。杜启科说,自己一般给别人看病都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动手就不吃药,再加上扎实的推拿针灸功底,常常“徒手”解决问题。
记者了解到,在这里看病的,除了本地人之外,大多数人都是从外地慕名而来的。问他们为什么大老远跑这里看病,众人都七嘴八舌的说“人家老大夫医术高明”,“心地善良,宅心仁厚”。
“妙手回春 德医双馨”诊断室的墙上挂着村民们送的锦旗。“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有医德。我是为了看病,不是赚钱。”坚持这样的初心,杜启科在这里一做就是45年。对于家庭困难的群众,杜启科尽量减少处方费和出诊费。
牛钵峪村总共有9个组大约276户人家,在他这里就医的村民他都会主动回访,时间久了,村里每户人家他至少有一个电话,村民要找另一个人,只需要问他就能解决问题。
翻开他的电话本,上面密密麻麻的全部都记录这每一户的联系方式。“这几年国家政策好,给买了很多医疗设备,许多村民出门不便,我就提前用电话联系,然后再去上门检查。”
免除药费甚至倒贴车费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村东头的赵阿姨今年已经99岁,年龄偏大,身体有诸多不适,因为腿脚不便,所以她一直是杜启科大夫定期上门检查对象之一。赵阿姨说,要不是有杜大夫,自己很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长寿,每次杜大夫都会带一些自己需要的药品过来,都是按照药品的出厂价拿的,这让她十分感动。
杜启科一年里没有休假的时候。有时半夜睡得正迷糊,有人敲门请他出诊;有时刚把碗端上,饭还没送到嘴里,就被人拉去看病。“孩子都把他妈接出去逛了好几回了,我一次都没去过。”杜启科笑着说,自己选择做了赤脚医生,就已经做好这样的打算了,只要能给群众们治好病,不管多累多忙他都愿意。
68岁的杜启科出诊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轻松,更让他担心的是,村里的医疗站后继无人,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就业。“我就想,在我还能动的这几年里,继续给大家看病,也不辜负我的初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