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讯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便成了路。第一批踩路的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看到沿路第一帧风景,这一路可能是他的高光时刻。第二批人会坚定的踩上去去往自己的目的地,可能也会漫无目的的去找方向,但顾及到路上的风景会是少数人,离高光时刻差了一截意思。而之后的路人,只是在走路,不会有过多的心思向往两边的风景。那些少有人走的路,机会和希望才会多一些。
高加林如果看过《少有人走的路》,会是怎么的状态呢?还会是书中描写的境遇么?相同的可能性应该会很高。他本就是不安于现状的人,又怎么会让自己就这么平庸的待一生呢。
人生,是每个人经历的综合体。没有经历过情景又怎么会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呢。高加林是聪明的,懂得自己不甘心的点,也会抓住机会。《人生》的结尾是开放性的,高加林还是二十几岁,留给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细细的想来,从上大学开始,就有点儿不知道“天高地厚”,会觉得自己比没有上过大学的人要有优越感。毕业之后来了北京,又觉得比留在小城市的人有优越感。总是自带着这份“优越感”,穿堂于社会中,会不屑于很多事,又在这种不屑的事情里苟延残喘。这一些“优越感”是不甘心的代名词。
这一些感受也是在看完《人生》悟出来的,所以才会觉得和高加林很像,不会脚踏实地的踏出N种可能性,而是在一条自认为的道路里横穿直闯,不到南墙不回头。会有眼泪流出,也会害怕,还会后悔。可是想到的路,如果不去做,谁会知道是不是大道呢?
那些“优越感”其实是过往的经历的烙印,就好像以前从没有吃过某种水果,有一天开始吃以后,就回不到没吃过时的那种感觉呢。
也像: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第一次进大城市,要去十字路口对角线那面,会不知所措的,不知道是先直行再左拐,还是先左拐再直行,这种感觉这种境况也是人生里的不同选择和经历。
人生么,总归是自己的,去走那些自己认为该走的路,而不是随波逐流在茫茫人海中,终其一生后后悔当初的某个选择。
人生呀,是去走自己选择的,可能是少有人走的路吧,但也无所谓,要肆无忌惮的走它,踏出来属于自己的路。
迷茫时,高潮时,纠结时,顺应时,都可以拿起来《人生》,读它亦是读自己。品人生,亦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