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live:我的读书经验(李笑来)
本文2千字,阅读5分钟
写作用时:2h
李笑来的的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
推荐书:《正确的提问》(没找到,应该是《学会提问》)
本文目录:
不拍电影,为什么看导演和编剧类专业的书籍
问题会成长迭代:为什么提问很重要
教是最好的学,写是最好的读
拒绝碎片化阅读,系统化输入才是正途
纸质书阅读更舒服?
读完书后该做什么,提高读书的意义
速读还是慢读
小结一下,今后要做什么改变
不拍电影,为什么看导演和编剧类专业的书籍
学会以导演、编剧的角度去欣赏电影。
专业化,其实就是提高品位和品味。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以看门道的角度去欣赏作品,能得到更大、更准确的满足感。
问题会成长迭代:为什么提问很重要
一个没有问题的人,他经历的东西,都会和他擦肩而过。
而一个好的问题,就像一个随身携带的容器。刚开始也许空无一物,但随着经历变多,你会收获很多相关论点和论据,不断往里装东西。
李笑来举了个例子:
他在英语作文题中,记住了这么个问题:人为什么越来越长寿?
随着他经历增多,生活中有很多论点、论据都能和这个问题联系起来。
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人寿命延长的意义在于,能获得财富自由人群比例会越来越大。
抓住这个需求,他开了《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个专栏,目前(16年10月)有7万多人付费订阅。
又比如我:
我心中也一直装着个问题:如何提升品位。
然后通过阅读哲学入门书《大问题》,我得到的答案是,积累。
现在,通过李笑来这个分享,我知道了,光有积累还不够,还要专业化。
前面说了,专业化,其实就是提高品位和品味嘛。
学会以导演、编剧的角度去欣赏电影,学会以音乐人的角度去欣赏音乐,学会以画家的角度去欣赏画作。
看到没,一个问题,就是这样从貌似无意义,逐渐成长到意义重大的。
教是最好的学,写是最好的读
换句话说,即,以老师的角度去学习,以作者的角度去阅读,能让你更好更准确地把握你学和读的内容。
和上面的以导演、编剧的角度去欣赏电影,类似。
以我为例。
1.以教为学
以教会大家为目标,梳理清楚学习到的内容。
比如这篇文章,是我从李笑来老师那学到的,现在通过教给大家,让我思路更清晰了,因为我站在了李笑来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个读者。
2.我是怎么阅读的呢?
以写给大家看为目标,梳理清楚阅读到的内容。
我看书、电影时,都会产生一些问题,并在看的过程中慢慢得到答案。有时候为了找到答案还会返回再看几遍细节。看完后思考一遍,最后将我的问题和答案梳理成文。
单纯阅读的目标很宽泛,而写作会让你主动而有目的地阅读。
带着写作的目的去阅读,你会给自己提问,能让你更明确你要看什么,而不是单纯跟着进度条被动输入,
拒绝碎片化阅读,系统化输入才是正途
没有人靠捡硬币成为富翁。
应该阅读有框架的书,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从更宏观的角度选择阅读内容。
到最后,一个人的总价值 ≈ 能有效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的时间长度 × 那些被解决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
纸质书阅读更舒服?
我和李笑来不约而同地抛弃纸质书,选择电子书。
舒服只是因为习惯,当习惯电子书,你会得到电子书带来的更大好处:易管理,易做笔记,易检索等。
读完书后该做什么,提高读书的意义
李笑来从不写读后感。
读完书,要做的是:
获得新的认知后,反思过去做错的,未来应该如何改变。
一本书只有改变了生活,才算有意义。
速读还是慢读
李笑来主张只字不差地看书,初看这样阅读很慢,但如果你每次输入的都是正确的,准确的,毫不含混的知识,今后就不用花更多时间去纠错,和校对。
随着你的积累增加,你的阅读理解速度会增加,阅读的效率自然会提高。
最后,经验永远比技巧重要。多读,自然会逐渐形成你的方法论。
小结一下,今后要做什么改变:
1.提高品位和品味,不光要积累,还需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2.学会带着问题生活,这个问题会让你不断收获。
3.把自己当老师、作者,去主动有目的地学习、阅读。
4.读后感和笔记都是不必要的,反思并改变才是必要的。读了书,要更新认知,并且反思过去,思考未来应该作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