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家风是一个家族经过世代凝聚并沿袭下来,对其家族成员有直接影响和心理暗
示作用的家族文化传统。同时,也是家族成员道德素养、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孔子曾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也是「诗礼庭训」典故的由来,也由此,孔氏家族的家风可以概括为「诗礼传家」。
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
贵贫贱”。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 汇编
的优秀传统。习近平指出:“家庭是社 地基
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
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他赞同《大戴礼记·保傅》所记古代帝王的教育之法,认为孔子所说“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解释了儿童教育对于人生之路的极端重要性。说自己撰此书的主旨,是要“整齐门内,提携子孙”,为颜氏家族垂范立训。
诗礼传家
忠厚继世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风,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风家训不仅是一个家族融在血脉中的骄傲,也是祖祖辈辈对后代的积极鞭策和殷切期望。对社会而言,好的家风家训更是一种道德的力量。
五、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大意】一般人不教育子女,并不是想让子女作恶犯罪;只是不愿看到子女因受责骂而脸色沮丧,不忍用荆条抽打子女,使其皮肉受苦
九、父不慈,则子不字;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大意】父亲不慈爱,儿女就不会孝顺;兄长不友爱,弟弟就不会恭顺;丈夫没情义,妻子就不会和顺。
十
家风正,国风清
家风影响国风,国风也影响甚至决定家风。
树立端正的家风,传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的确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
如今党风、政风、社风明显好转,百姓拍手称快,如果加上优良家风的打造,就能成为风气好转的基础。
>这,就是“家风”构建的价值。
古代的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德 五常:仁义礼智信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家风又称为门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
·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
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的传统。
·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
础。
家风问题有两个要点:
一是风要正,要有档次; 家风 风演
天演
二要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成为一种习惯
动作,而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强制。
你知道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吗?
你家的家风是写出来挂在了墙还是在父母的话语里?
还是打小就藏在了你心里呢?
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
家风
的格调;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
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
家风
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
日常生活中家风家训的体现
敲门:先轻敲一下,在连敲两下 和
坐姿:坐有坐相,不应叉腿坐
称呼:遇人先叫长辈,后叫晚辈 家应和睦
筷子:筷子不能插在米饭_上
吃饭:长辈先动筷,孩子后动筷
递锋利物品:锋利边应向着自己
黄怀宁家训
1、相亲相爱一家人。
2、及时回应,及时完成。
3、多劳动、多运动、多活动。
4、不伤害、不妨碍、不抱怨、不依赖。
5、每人每年精读五本书。
6、六亲兼顾,帮助人。
7、七彩世界,不失个性,
坚持过有梦想的生活。
什么是家训?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为乐
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之外,其他名称还有:家诫、家诲、家约、遗命、家规、家教。
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
什么是家风?
家风,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
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
极端地说,没有家风,本质上也是一种家风。
什么是家风?
传承好家剂
“家风”又称门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
培育好家国
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
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
一脉相承不可忘
家风家训在当代
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
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
家风
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 校外培训机构如果全部消失
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另外,四儿
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 祝前程以锦其实是告别的意思
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
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
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 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不只是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要求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1、可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白强白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白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君子不器”出目《论语·为政》
何谓“君子不器”?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样。什么是器物?杯子是用来喝水的,碗是用来盛饭的,筷子是用来夹菜的,椅子是用来坐的,床是用来睡的。所有的器物的共同特
点就是,它们只有一种或几种特定的功用,这是从它们被制造出来的那天就注定了的。
我将来会是个医生,我是看病救人的。你也许将来是个律师,那你就是帮人打官司的。你是个司 分享
机,那就是开车的。你是个厨师,那就是做饭的。所以我们是不是也都像器物一样,都有了某种确公定的用途呢?如此,我们当然不能成为君子。
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天赋是有差别的。每一个人进入大学、职业技术学校或者是以其他的什么方式学习一种安身立命,说的更现实一些,养家糊口的本事,这当然不是错误。从现实 度来讲,这是值得推崇的。
所以说,君子从来就是少数。你可以细数历史,仔细想想你能够把哪些人称为君子?一朝明君?一个好官?一位勇将?一名学者或是科学家?很难很难。文人中是容易出君子的地方,但是君子往往不容易名垂史册。什么都能干的人往往给人一种什么都干不了的错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观念、态度等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的重要
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许多家长并不理解它的重要性,甚至还会有人这样说:“自己的孩子,爱怎么管就怎么管。"其实早在中国古代时期,一些圣人和学者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且给世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下面就让我们 了解一下古代的家教思想
《礼记·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
分享 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因为“天下之本在国, 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充分说明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
治国应从治家始,治家应从教子始 从“齐家治国”这个目的出发,古人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国典
之根本" 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责任,养子必教,养子不教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
更危害国家。宋代程颐说:"人生之乐,无如读意义的。书;至要,无如教子。”明代方孝孺也说
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古人的这种看法,在当今社会也是颇具现实意义的。
在“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词旁有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真正为子孙的长远利益着想,就应该喻之以义,遣之以义,而不遗之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