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五岁小孩懂的道理,我们做到了多少?
大家都知道,有些老年人喜欢对子女指手划脚。
我父亲尤其如此,他特别喜欢操心。
2017年春节期间,87岁的父亲很多时候对我的不少事情都要亲自过问,并要我按照他说的办。我好几次对他说:“爸爸,我都快50岁的人了,我什么都懂,我的事你不用操心。”
后来,离开老家时,5岁3个月的小孩要把一个纸箱带回武汉,我们叫他不要带,说这是垃圾。
没想到小孩冒出这样一句话:“你不是总对爷爷说,‘不用操心,这是我自己的事’吗?这也是我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你要管我的事?!这不是垃圾,这是我的宝贝,我要带回武汉!”都说小孩是天生的哲学家,果然如此。
我小孩说出了生活和工作中的一条重要真理:
您想让别人怎样对待您,您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同样,如果您不希望别人这样对待您自己,自己就不要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这个原则也是《圣经》中的道德戒律。西方伦理学认为它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准则,故称“黄金律”。
二
您能等我把话说完吗?
“倾听”不只是听见,倾听和听见是两码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倾听是最普遍的沟通方式,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沟通方式。
2015年1月20日,寒假,武汉。
下午外出路过家附近的大超市,看到超市门前广告,称本周买购物卡九七折优惠。
大家知道,现在我们每个家庭每年都会在超市消费上万元,我想,反正要用,那就买几千元的购物卡,居家过日子嘛,能省一点是一点。
因为当时身上没有带钱包,所以准备次日早上送小孩上完幼儿园(幼儿园那时还没放假)以后再来买购物卡。
到超市服务台咨询工作人员:“请问卖购物卡的地方……”我还没有说完,小姐打断说:“在楼下。”
我接着问:“请问卖购物卡的地方……”小姐再次打断不耐烦地说:“我说了,在楼下!”
我说:“小姐,您能等我把话说完吗?”
小姐说:“你说吧。”
我说,“我想知道,卖购物卡的地方早上什么时候开始上班?”
这时她才抛出一句:“八点半。”
看见没?小姐听见了,但她不懂得倾听。
倾听是一门大学问。
“您能等我把话说完吗?”这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一个多么卑微的要求,同时,也是人际沟通中我们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三
善意的批评可以直言不讳吗?
如果您碰到一位女性朋友,发现她的着装品味实在太差,您忍不住真诚而友善地提醒她:“你的着装得换换,很不搭,真的很难看的。”
这样好吗?非常不好。
有些话说出来痛快的是自己,痛苦的是别人,而您却不知道。
2015年6月,课程结束以后,一位女生在课后心得中写的很多东西非常打动我的内心,于是我通过她们班的同学找到了她的电话,某一天我邀请她到教工食堂共进午餐。
因为上课的学生太多,我之前并不认识她。因此,到食堂饭聊对我而言算是初次见面,我发现她长得很好看。
吃饭的时候,我赞美了她,我说从她的课后心得中看,她很聪明、善良、心智成熟,文字表达能力很强,而且没想到还长得还这么漂亮。
我问她拍拖没有,她说有一个男朋友。我说,“像你这种长相的女生,应该有很多男生追吧?”
她说,没有啊,很少。当时我从一些细节中感觉这个女生有点冷,为人不够热情。我以后会谈到,热情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当时我很婉转地对她说,如果真是这样,只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有时候对他人热情不够,那些男生感觉不可高攀,所以不敢追她。
我本意是想借此善意地提醒她,平时对人热情一点。没想到,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她解释辩解了几分钟,显然,她对这种批评非常在意。当天晚上,她还特意给我发了一封邮件,继续解释辩解她不是我表面上看到的那样不够热情,等等。
我后来一直为此后悔,我当时为什么要批评她呢?即使是出于善意。
在说出那些令人难过的真相之前,我们不妨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我这么做是出于好意吗?
我所要说的事情,对于他来说真的这么重要吗?
如果他听了我说的话,对他会产生实际的影响吗?
这样能帮助他走出困境吗?答案显然是:No!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以小见大,举一反三。
回顾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你会发现生活渗透着关于“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倾听还有学会批评”的问题,当你学会这三点,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如此多娇!
作者:刘宗劲
高校老师,常年醉心于人际关系交往研究,对人际沟通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解和诠释。著有自传体高情商普及读物《高情商:打造你的个人魅力》。合作意向:skybird708211@163.com
@劲讲沟通 同名同步更新于简书、新浪微博、人民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有关于人际沟通的各种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