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当中是写过这本书的书摘的,可是既然要共读,那就少不了要好好的重读。既要重读,便重新做书摘吧。
我渴望我的生命活出善意和慈悲
由衷的给予在你我之间流动。
这是写在本写章前的卷首语。读这句话,我想到的是武志红教授,学习他的心理讲座,总能得到心灵的宁静,百思不得其解,读到这里,我明白了,他的语言背后有渊博的知识,他的语言底色是善意与慈悲。
我想要尽我所能去理解任何人做的任何事,就像在今天早晨,一位心情不佳的年轻盖世太保冲着我大骂,我并未生气,油然而生的是一份真切的慈悲之情。我甚至想问他:‘你的童年过得不开心吗?女友的言行令你失望了吗?’
人生境界是不一样的,有人在用尽所能为难别人,而有人在用尽所能成就别人。面对伤害者,莫言说:“别人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去种花,种了荷花采莲藕,采了莲藕卖钱花。”
当时读到这句只为其乐观与通达所感,现在看来。他的境界还是低了,因为他语言的底色依然是“我”,难小我的立场去看待他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是看高自己的同时,看低了他人。
可是,非暴力中的观点中,透出的是慈悲与宽容,是站在别人角度上的揣度:他这么伤害我,是因为他曾经受过伤,需要疗愈。人们一切的语言和行为,都是他们全部人生的综合。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表达爱,就是这个道理。
蒋勋的语言中也总是透着平和宁静,那份岁月静好的背后,是他的修为,更是他生命底色中的自足所带来的慈悲与爱,是对他人的由衷的给予。
心理学的底色是善良,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学与佛教、道教等有相通之处,与心学、儒家、道家等,也有共生之处。优秀的文化是相通的,以前很疑惑为什么他们会在不同国家不国教派中出现,现在越发清晰,因为人的生命底色应该是相通的。
有效沟通,它包含表达与聆听,能让我们由衷地给予,与自己和他人建立连结,并充分展现天性中的善意。
德国心理大师伯特·海灵格
——《看见》
当你只注意到一个人的行为
你没有看见他
当你关注到一个人行为背后的意图
你开始看见他
当你关心一个人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你才真正看见他
透过你的心看见另一颗心
这是一个生命看见另一个生命
也是一个生命遇见另一个生命
爱就发生了
爱会开始在心之间流动
喜悦而动人
这就是吸引力带来的幸福
当你只关注到自己的行为
你没有看见自己
当你关注到自己行为背后的意图
你开始看见自己
当你关心自己意图背后的需要和感受时
你才真正看见自己
透过内心看见了真正的自己
这是你的生命和心的相遇
爱自己便发生了
并开始在自己的身体里流动
和谐而平静
真爱就浮现了
看见是最深的爱
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爱人不是你的爱人
朋友也不是你的朋友
当你能心怀敬畏地看见他们的独特性
当你能心怀慈悲地看见他们的真实本质
当你能心怀柔情地看见自己的圆满具足
真爱就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