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事
道老师书画暗藏法度却狂放自如,一如他的为人处事。从他身上略可领悟书法的妙道:在天地间找到表达自己的方式,那是中国人的精神自由之道。
几年后有一天在加拿大家里,小蘑菇偶有所感,写了首诗:
夕阳落,榻前茶水沸。闲梦姑苏茨实汤,小舟隐隐泛宫商,杯酒话故乡。
挤出那两句诗,蘑菇意识到自己在苏州时没能跟杨老师学上作诗,还是一个缺憾。所幸有机缘学了篆刻和书法,就有机会和汉字亲近接触,也算略通文事。
苏州的文事,和“苏艺”颇有关联。“苏州工业园区”名存实亡,成了现代“燕子巷口”,燕子早没影了,园区也铲除了所有工业遗迹,代之以文化商业,对苏州实为幸事。园区的地标“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苏艺)的玻璃建筑显然是以国家大剧院为偶像,傍依金鸡湖的优势略微弥补了它在建筑模仿上的东施之嫌。“苏艺”被称作苏州的文化高地,有大剧院,影城,芭蕾舞团,美术馆,图书馆,艺术培训机构,等等。旅居苏州三年,周末基本是在苏艺度过。小蘑菇在苏艺参加过芭蕾舞,民族舞,素描等培训班,但是都没有“进入状态”,直到有一天在苏艺看到“古吴轩印吧”,一下就着迷了。
印吧由苏州两位篆刻名家做指导老师,学员也是男女老少咸集,去了自顾刻章,有问题随时向老师请教,刻完了给老师点评一番。不知是否这种传统学艺模式自有一股气场,还是小蘑菇确实真心喜爱篆刻,她很快就学上手了,想到每周一次去印吧,心里会有向往,回到家也会坐上半天去刻一枚章。擅长手工的菇爸对篆刻几乎无师自通,父女俩又成了同学,有时各刻各的,有时一个写篆字一个刻章,合作完成一枚章。蘑菇的印刻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娟秀中蕴含稚拙,古雅带着童趣。
在《苏州市青少年篆刻比赛》中,小蘑菇获得了少年组一等奖,她得了两个奖品,一个小青花印泥,一对印章,她用这对印章给徐崇和林莎刻了一组对章,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他们。这也成了我们家特有的送礼模式,但凡需要送出有纪念价值和表达特别心意的礼物,小蘑菇的活计就派上用场了。为此,我购买了不少印石,以备不时之需,也为自己留了些,想到什么有趣的印文作闲章,就可以劳动小孩儿了,那些一起设计印文的时光和印章一起保存了。
我一直觉得书法和篆刻是中国文化审美的一个高度,无论内涵还是形式,汉字都是最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而书法和篆刻便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活动,能欣赏它们就踏进了亲近中国文化的门槛,能揣摩研习更是有机会领悟中国文化的曼妙。自己无篆刻的本事,看着父女俩一起篆刻心里也是欢喜的。所幸书法还是可以和蘑菇一起练习。
小蘑菇文章里提到的我们请教书法的阿道,其实我们是喊他道老师的,与我年龄相仿,闲云野鹤一枚,师从苏州书法大家吴进贤老先生。道老师书画暗藏法度却狂放自如,一如他的为人处事。从他身上略可领悟书法的妙道:在天地间找到表达自己的方式,那是中国人的精神自由之道。
每周一次到老师家造访,评点写字作业。然后我们大人神侃畅聊,小蘑菇则是跑到老师的书房工作室,乱翻乱写,这既是道老师赋予她的特权,也是老师的一种特别的传授之道。我呢,就乘机把道老师打算扔掉的扇面习作捡起来配上扇骨装裱好,和他专门为我们画的扇面一起视作宝贝。
小蘑菇天生写的一手好字,硬笔字,而在书法上面似乎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法和道,那是需要长期的练习和摸索的。然而那段日子弥足珍贵,道老师的疏朗旷达的风格,对成长期的小蘑菇无形中沁入了那点格调。
阿道和刘成是特别有意思的一对好朋友,看似一个在人群中周旋,一个是闲云野鹤,却气味相投,看似寻常的往来让人看着有种审美愉悦,日常却脱俗,让人品悟何为君子之交,却也不是古语里的那种淡如水,更是浓淡相宜的分寸。
苏州民间有句俗话:人可以不识字,但不可不识人头,足见吴地乃人文荟萃之地。小蘑菇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体悟着传统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