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到了,春节也不远了,倒计时还有7天。
所有人都怀着同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
也许,你还奋斗在工作岗位;
也许,你正拖着行李在车站排队、在候车室等待;
也许,你正在回家的路上....
小年,记得给爸妈打电话,
让爱先回家!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闹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熟悉的童谣,在耳边响起,仿佛已身在家乡的集市。而今天正是腊月二十三,我国传统农历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在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日期,一般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
小年听度娘讲故事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那民间有哪些小年习俗呢?
你的家乡是否也有这些习俗?
这些习俗是否能勾起你一丝回忆呢?
翻滚吧,脑细胞!
01
祭灶王
民间传说,小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帝汇报每家的善恶,玉帝好做赏罚。
这算是小年习俗里最传统的了,但在城市里好像蛮少见到了,在农村还是有很多人信的。小年当天人们会在灶王像前的桌子上供奉糖果、点心等,希望灶王爷在玉帝面前能美言几句。祭拜灶王爷只能是男性,女性是不可以祭拜的。还要换灶神画像,意为“请”回来一尊新的灶王像。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现在家家户户三十晚上煮饺子、放鞭炮就是意为接神。
02
扫尘土
腊月二十三,离过年还有几天了。自然要把家里彻底打扫一下,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等,家家窗明几净。
还记得小时候跟妈妈一起擦玻璃,先用湿抹布擦一遍,再用干抹布或者纸巾擦一遍,个别脏的地方还要哈一口气再擦,最后用抹布沾点酒精擦一遍。妈妈告诉我,用酒精擦玻璃,会更加明亮,现在我在擦玻璃时也会再沾点酒精。这一遍又一遍,最后就像没有了玻璃一样,一只手仿佛能穿过去似的。
03
剪贴窗花
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小年民俗活动了。打扫完,开始忙叨装饰家里。手巧的老年人带着孙子孙女一起剪漂亮的窗花贴上。
还记得我是跟奶奶学的剪窗花,首先准备双面都是大红色的纸,按着对角线对折再对折,要保证纸角整齐;然后用铅笔画上想要的图案,不同的窗花折法不同,画法也不同;再沿着画线部分,用剪刀将空白部分全部剪掉。剪的时候奶奶还叮嘱我们,要慢一点,一来避免伤到自己,二来避免剪坏窗花。
这个过程我高度集中,像在雕塑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剪好展开红纸,漂亮的窗花就完成了。虽然有些纹路歪歪扭扭,但还是能看出来大体模样,再贴在窗户上、门上,欢呼雀跃着。
而现在一般都是去集市、超市买窗花了,虽然样式繁多,造型精美,但还是少了那一丝喜悦,也少了一种剪窗花的年味儿。
04
贴春联(对联)
北方,普遍是大年三十才贴春联,但是很多地方小年就开始了。在农村,大多数会请村里写字好看的来写,简单朴素却并不缺年味儿。对联有了就开始贴了。
小时候,一大早爸爸就用面和成浆糊,妈妈拿着刷锅刷子,均匀地刷到对联的背面。家里的小孩子好奇,嚷着要帮忙,也要刷一刷,把浆糊滴了一桌子,还一块多一块少的,父母也没有责备。刷好后孩子嚷着也要去贴对联,或被爸爸举着、或踩着小板凳捧着对联,一家人开心忙着、笑着。
现在轮到我们和浆糊,家里的孩子同样好奇,同样嚷着要帮忙,同样把浆糊滴了一桌子还是多一块少一块的,孩子同样被爸爸高举着贴对联、或踩着小板凳递对联,一家人同样忙着、笑着.....这,也是一种传承。
05
洗 浴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小年当天大人、孩子都要洗浴、理发。现在,洗浴也没有特定的日子,都是按自己的意思了。
06
吃饺子
小年小年也是年儿,饺子可以说是传统日子的象征了。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把饺子或按圆形摆放、或摆成几行;饺子好了,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大饺子,听着妈妈暖心的唠叨,望着爸爸的憨笑,给家人讲着外面精彩的故事,自己回顾着这一年来的过往,畅想着新一年,思考着如何让父母孩子过的更好......
尘封已久的记忆,是否如潮水般决堤?
如果你正在回想,抑或是正念着爸妈,
那就请拿起电话,因为,
Ta们也正在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