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成为那只无助的小狗,此话怎讲?按下不表,文末揭晓。
朋友们,在我们的人生之旅中,无可避免,我们肯定会遇见失败,需要面对失败。当失败来到你面前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怎样的呢?消极应对,还是积极应对?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面对失败,我们该怎么办。在正式开聊前,我想分享我的一次失败的演讲经验。
2016年11月2日晚上7:30,我如常参加国际演讲俱乐部的常规演讲训练会议(对该演讲训练会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百度国际演讲俱乐部)。那晚,我要在俱乐部里面发表一个演讲,为了准备这个演讲,我也是够拼的了——构思、选材、演绎,自以为做了充分的准备。结果,当晚原定8分钟的演讲,我超时了,我被俱乐部计时官的铃声及台下听众雷鸣般的掌声欢送下台。是的,这次演讲,按训练要求,我失败了。
当我从演讲台走下来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不瞒大家,虽然我有点小失落,但我当晚整晚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下一次,我要做得更好!这次演讲,有哪些地方可以完善?怎样改进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次演讲呢?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哇,你真够积极的。其实,你只说对了一半,因为,面对失败,我只是从消极状态很快地转换到积极状态。我的故事,只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观点:面对失败,我们或许可以这样办——从消极状态更快地转换到积极状态。那,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呢?我们不要着急,先来看看一个心理学概念,两个心理学实验,一个心理学观察。
一个概念:习得性无助,与两个相关实验
以下的两个实验,都在讲一个概念:习得性无助。
第一个实验:1967年,有一位很牛掰的心理学家,他叫马丁塞利格曼,他哪些地方牛掰呢?他是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会长之一,是积极心理学之父。他跟很多心理学家一样,很喜欢拿动物来做实验。这一次,他拿了可爱的狗狗来做实验。
这个实验是怎样的呢?他把狗狗关在笼子里,笼子里有声音警报器以及电击器,当声音警报响起的时候,电击器就会电击这只狗狗,大家猜猜,这只狗狗会有什么反应。狗狗会惊恐,挣扎,撞墙,期待逃出生天。但是,想逃?没门!当第N次电击这只狗狗的时候,塞利格曼将实验进行了微调。在第N次电击后,实验团队在电击前,将笼子的门打开,然后再响起声音警报器,这个时候,尽管实验团队没有电击它,但是狗狗只是听到声音警报器的声音,就开始呻吟,并且,呆在笼子里,连逃跑都不会了,就好像在绝望地等着电击那样。
通过这个实验,塞利格曼教授得出了这样的概念:狗被电击得太多了,它之前无论做什么努力,都不能摆脱电击,因此,他学会了这样的一种思维模式——无论我做什么,都没有用了。它甚至学会了一种无助感。塞利曼教授把这个概念叫做习得性无助。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个实验的实验对象是狗,我们人类是高等智慧生物,不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可能塞利格曼教授也预料到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所以,他继续组织了第二个实验——1976年,塞利格曼教授在一群大学生中做了相关实验。简单来说,这个实验是这样的: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组,不给受试者听噪音。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塞利格曼教授又升级了实验,他们在每位实验对象面前摆放了一个实验装置:"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除了这两个实验,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这两个实验除了告诉我们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外,它们还告诉我们什么?无论是从狗的实验还是从人的实验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实验对象的一个典型的共同特征:他们不愿意尝试了。或许,我们若有机会采访一下当事人,他们会这样回答你:无论我做什么努力,做什么行为,结果都不会改变,所以,我不试了。
关于习得性无助现象,如果我们往深里去研究,心理学家会提出各种解释,比如说:与人的归因模式有关。今天我不谈这些,我只想反问一句,既然习得性无助是”习得“的,那么,自然就有习得性积极,习得性乐观咯?是的,塞利格曼教授确实是这样想的,在他老人家做了美国心理学协会会长期间,他振臂一呼,呼吁我们心理学家要开始关注人的积极的一面,关注积极的人及幸福的人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其保持着积极与幸福。后来,大家将积极心理学之父的荣誉送给了塞利格曼教授。
一个观察:习得性乐观VS习得性无助
看完一个概念,两个实验,并且思考习得性乐观这个话题,我们再来看看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Garol·Dweck)女士从儿童身上观察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她给中小学生设置了难度不断升级的字谜游戏和拼图游戏,然后,她发现虽然有些儿童会抱怨游戏很难完成,或抱怨自己很笨,但总有一些儿童会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他们会暗示自己:哇,我很喜欢这个挑战,差一点点我就成功了,之前我就曾经成功过。毫无疑问,善于暗示自己的这些儿童,在字谜游戏及拼图游戏上的表现更佳。于是乎,她提出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两个观点,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我们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认为我们只要努力,就能从中成长,收获更多。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在事情发展顺利的时候会感觉良好,但一旦面对失败,就会抱怨,停止成长。成长型思维及固定型思维,恰恰对应了习得性乐观及习得性无助。
讲了那么多,无非是想与大家分享——当我们面对失败的时候,我们可能有的反应会有哪些,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面对失败,我们或许可以这样办——从消极状态更快地转换到积极状态。从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到成长型思维的观点,我们不妨来看看怎样从消极状态更快地转换到积极状态。
从消极状态更快转换到积极状态的三点小建议:
1、完成个小目标
既然习得性无助是因为我们经历的失败太多,那我们就反行其道,多做那些细小而确定成功的事情。这并不是逃避挑战,而是,我们要将我们想实现的大目标一步步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小目标的完成将会比大目标的完成更加容易,一旦自己完成了小目标,即可获得正向的成功经历。
2、获取反馈
习得性无助实验里面的小狗或大学生,每次的努力得到的反馈是电击或噪音,让其极其痛苦,并发展出无论我做什么努力都不行的固定型思维。若不幸,你已经开始掉入了“无论我做什么努力都不行的”固定型思维后,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去获取积极的反馈。比如,获取你亲密的朋友给你的反馈,让你身边的朋友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你的优点,获得更多积极的反馈,一方面有助于避免被打击,另外一方面也能更为全面的看待自己,说不定有些盲点是我们自己未能看见的。
3、让自己慢下来
归因,将事情的发生的原因从大脑中抽离出来,并写下来,一步步理性看待自己是如何给自己的失败归因的,说不定会看到很有趣的地方。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习得性无助实验里面的那只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