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就是老严吧。每天都是一起坐155的,而且这个华飞老机修的本事还真不是一般的高。大概是因为这条线走的人不多,只有在扫墓的时候才有扫墓专线,平常155的公交车可以说是全南京再找不出比这四辆车更破的车了。所以开的时候经常出问题,不是这里一颗螺丝掉了出来,就是气动门开不了。而往往这个时候老严就发挥他老机修的本事,有时候虽然只是简单的松松紧紧就让车再次动起来。在公司里负责装配这一块,可以说,他若是说自己最多装配第二,那大概再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了,虽然那个时候公司的装配线没几个人。
第三个是我们的徐工。虽然有五十多岁了,但是徐工一直有着很年轻的心态,在刚来仁义的时候学会了CAD制图,而且对电脑也很有研究,对一些未知或者之前不熟悉的东西或者产品都有一种专研的精神。有一阵子我就在想,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才能有徐工这样的水平和这样一种对知识的热情呢?葛总曾经说,老徐的机械经验水平在南京至少排在前五,但是因为很多东西都懂,掌握的东西很杂,没有条理性,所以要是有时间整理,绝对是宝典级别的经验。排不排的到前五我不知道,但是老徐的经验在公司成立初期绝对不可或缺。当时公司坐镇公司设计部的就是徐工了。有时候我会偷空做自己的毕业设计,这时候徐工就假装倒水或者站起来走动走动,然后就走到我后面,问我为什么用这个结构呢?为什么不用那样的结构呢?然后又跟我分析这样的就够有什么优缺点,或者那个方案为什么更好。对于领导,老徐对于很多事情都会据理力争,只是有时候领导决定了,也很无奈。
还有陈喜来。那个时候大家都叫他小牛。葛总说他是公司的第一个实习生,当然是在我之前就来了的。之所以那个时候对他印象深刻,不是因为他经常往我们办公室跑,而是他曾经问过我几个关于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方面的问题。让我忽然有了一种想法。我没有为仁义镀膜做什么事情,可是却拿着他们的饷水,那么在实习结束的时候总得为公司做点事情吧。我就想到了培训。虽然自己没什么本事,但是关于3D方面的培训和一些关于图纸方面的知识,还是可以稍微讲讲的。而这个好学的小牛,自然就是我的目标人选。可是直到最后实习结束,我都没有能做成这件事情,不免有所遗憾。不过这家伙显然没让人失望,在我再次回到仁义镀膜的时候,小牛已经是设计部的一员了,已经具备自己设计某个机型的能力,连我都自愧不如。
其他像李有鹏,这个在生产经理的位置上起起伏伏的电气工程师;孙爱福,从一名普通工人到焊接班班长,再到生产部经理,而今的质量经理,经历虽然不够传奇励志,但也有着独特的企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