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成长!--读《游戏力》
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到不少孩子,也看到很多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也因为工作原因,看到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有些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可能在普通家庭里不会有很大的问题,或者说不会有很大的问题暴露出来,但在这样的家庭里这种暴露就比较显眼了。
举几个例子:
1.命令型家长:
家长跟医生说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能有些孩子一开始见到医生有点害羞,我就随手拿一个玩具和他玩,孩子这样玩,家长突然就开始,你,应该这样!又错了!应该……
2.唠叨型家长:
家长跟医生说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想插话,刚说了第一个字,然后家长就开始插入,到最后孩子基本上没有想说的话了。
3.沉默型家长:
家长说了一下孩子的问题,然后,当医生询问孩子在家的表现的时候,家长一般就会以摇头或不知道来回答。
当然,这里不是家长讨伐大会,这个世界也并不存在完美的家长,作为家长自身来说,承认自己是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但是,我每当看到这样的家长都非常地可惜,直到我看到《游戏力》里说的,家长和孩子的联结断了,我恍然大悟。
之前听过一句话:有些成人长大了,就忘记自己也小过了。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家长,会给孩子买很多很多玩具,报很多很多早教,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跟孩子一起游戏。
游戏为什么重要呢?
游戏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揭秘。孩子们在游戏里向我们诉说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喜悦、好奇、疑虑、失望、悲伤甚至恐惧。游戏,是孩子的语言。我们要通过游戏和他们建立联结。
为什么要建立联结呢?
科尔在这本书里其实非常重视联结的作用,他把孩子的状态比如一杯水,孩子不断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对于杯子保持蓄满状态的孩子,他们总能具有足够的安全感去面对这个社会,处理自己遇到的困难。联结,就是我们能够看到孩子,而且孩子也能知道我们能看到他。只有建立起这种联结,我们才能发现他们的内心,给他们释放的机会,为他们蓄杯,进而正确的引导。
怎样建立联结呢?
1.放下”大人“的身段,从”跟随“孩子开始。
我在工作中会发现很多家长希望去引导孩子,但是,他们的方法是想方设法把孩子拉到自己的轨道上来,不管孩子的轨道和家长的轨道隔着几个能量级。
举个例子,爱因斯坦想给你讲解物理,没错,他是大牛,但是如果他没有考虑过你的接收水平,而一味地按照他的想法给你讲,还要求你必须全部领会,请问,你能吗?
对于孩子来说,他和你之间的差距可能比你和爱因斯坦的差距还大,这样他还要承受你可能说他笨的抨击。
所以,我们在和孩子建立联结的过程,是要家长先俯下身子的。
2主动加入孩子的游戏,即进入孩子的世界。有时是想办法通过提供适度的挑战或提议游戏等方式来开始,在游戏的过程中要遵守孩子的规则。
3.如果孩子拒绝我们,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的孤独感而生气;甚至有时候孩子会通过拳打脚踢来释放他的痛苦情绪。这个时候反而需要你的坚持,因为孩子越表现为不需要联结,反而可能是孩子最需要联结的时候。
“先联结,后引导”。
有时候为了稳固引导中的联结状态,我们也需要扮演可能愚蠢或者夸张的弱者角色,与孩子一起进入大笑的时刻。让事情变得有趣,这是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时光。
语录摘抄:attachment theory依附理论:孩子不断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当孩子饿了、累了、寂寞伤心时,他就需要有人照顾抚慰,就好像他那个水杯空了,需要加水一样。孩子的父母或者其他照料者,就是那个大蓄水池。大人提供的食物、安慰、一起玩耍、亲密接触,都能起到蓄水的作用。
父母去幼儿园接孩子时,一天表现都很好的孩子可能会嚎啕大哭,反而是孩子安全依附感还不错的表现。当孩子和陌生人在一起时,会把不好的情绪暂时储存起来,等到和主要依附对象(父母)重逢时再表达出来
不断蓄满孩子的杯子,是亲子联结的根本。它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日常持续互动坚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