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知识付费的深度用户(使用时间长,访问深度深),本文从用户体验五要素来解析三大知识付费App:喜马拉雅、知乎和得到,包括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来剖析。
全文都是自己总结的干货
战略层
1.首先作为定位来讲
得到 —— 定位为知识电商,致力于为2%的终身学习者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
知乎 —— 知乎作为问答社区,知识付费的尝试也从问答展开
喜马拉雅——在线移动音频分享平台
2.目前各个APP的特色
| 序号 | APP名称 | 特色剖析 |
| 1 | 得到 | 知识付费+社区 表现为会员+知识城邦 |
| 2 | 知乎 | 会员——知识付费 |
| 3 | 喜马拉雅 | 注重社区互动,由PGC转化为UGC|
范围层
| 序号 | APP名称 | 产品功能 |
| 1 | 得到 | 听书+电子书+讲座 |
| 2 | 知乎 | 问答+电子书+知乎live |
| 3 | 喜马拉雅 | 听书+讲座 |
知乎在商业化进程上走得更远,而简书对于优质用户变现的想法则更为成熟
结构层
框架层
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到更趋紧于知乎
得到的已购=知乎的会员,但是知乎做的更好,能够做一些个性化推荐,知乎就真的是已购了
三者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基于订阅和分区的“发现”社区,知乎和得到是比较标准的订阅社区,喜马拉雅鼓励用户自己创作的UGC社区
得到:重学习计划,要求每日打卡,喜马拉雅和知乎并没有特别强调听书和看书进度
表现层
喜马拉雅首页有板块定制化
个人觉得知乎的猫头鹰有点丑
知乎以蓝、白两色为主,这种颜色搭配符合知乎高端知识互动的定位。App图标、导入页以蓝色作为基调,特别简洁,引导大众对于知乎的印象:不掺杂质,简单专一。
建议
喜马拉雅:
语音——缺乏PPT/文字展示,有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解读只从听觉接收,不是很好理解
知乎:背景色的设置太简陋,应该多设计几种皮肤,供用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