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时候,我的第一志愿选择的是哲学,第二志愿是心理学。后来可能是因为理科生的原因,被哲学拒之门外,由此踏上了心理学之路。
求学的小车行驶在蜿蜒崎岖的心理学路上,期间车祸无数,高数线代大物数统等等等都曾作为我行进途中遇到过的障碍,阻碍着我对心理学的追求。
近来也在各种交流和分享中被提出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心理学还要学这些看上去和心理学毫不沾边的东西?我也曾在这过程中对这样的课程安排屡次吐槽,倍感疑惑。
然而所有的不解的答案大概都包含在了这样一本书里一一乔思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书中以一个普通女孩苏菲跟随一位年长者探讨哲学的发展过程为核心,讲述了一个套娃似的嵌套故事一一苏菲和她所身处的世界仅存在于某位作者的笔下,这位作者将苏菲和她的经历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他的女儿席德,一方面从苏菲和他的哲学老师之间开展,讲述哲学的发展历史。一方面从席德展开,表达了她在阅读故事时的感受。
这种结构不免想起诺兰的《盗梦空间》,同样是以复调为结构,一环套一环一一因为这个阅读苏菲故事的席德,正在被书外的我所阅读,而我又有什么方法能证明我所经历的一切不是一个比我更大的故事,正在被其他人阅读呢?
尽管难免心生此类恐怖的想法,但本文的主题毕竟不是有关自由意志,这里我更多的想讲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联系。
从古希腊到康德,到祁克果,到达尔文、弗洛伊德,再到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史是人类对于理性永恒追求的历史,不断的去思考为什么的历史。出于对事物本质与真相的追求,从哲学出发,延伸出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高中理科三大科目),这三大科目的建立与发展已然帮助我们更加系统,科学的了解和认知整个世界。
作为一门仍在持续高速发展中的学科,心理学成立以来不过数百年,但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学被划分至理科学科,正是在于心理学同样是表达了一种对于客观的追求态度。而心理过程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便今天我们也对大脑这个极其精密的仪器无法分析透彻。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心理学的学习要加入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这样的课程,不仅是教会我们研究过程中的工具使用,更是培养了我们对于理性知识的追求态度。千百年来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从来都不靠文人墨客挥洒的笔墨,能够在近两百年获得超过之前千余年的成果,靠的是一个又一个奋战在科学最前线的研究者们流下的汗水。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听到来自外界对于心理学的拷问,心理过程怎么可能被研究?即便是一些学识丰富的人也不免会对此产生疑问。
然而事实便是如此,这些事你不做,也会有其他人做,因为科学是无法被停止的。
在科学被神学所奴役的年代,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遭无数反对,之后布鲁诺更是因为捍卫日心说而被活活烧死。而到今天,日心说已然成为妇孺皆知的事实。可是对于那个年代的社会,我们是否能批判他们的愚昧和无知呢?也许在我看来与社会普遍认知所相抗衡可能更加蠢,因为无论怎么看,缺少社会认同的支持,这人大概这辈子也过得不会太快乐。
人生苦短,为了坚持一些不知日后是否会被证实的道理而与他人抗衡着实不悦,但也正是这些不悦,推动着人类文明朝着前方一步步的滚动,回望过去,又有哪一个哲学家、思想家没有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思想斗争呢?
无论是勇敢、无私、正义或是善良,时间会证明一切值得流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