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从老家寄过来的一袋圆鼓鼓、黑乎乎的哆尼,耳畔又响起这段熟悉的上山摘哆尼的闽南童谣。多尼,学名“桃金娘”,是闽南山上常见的野果。记得妈妈常说:“七月半,山顶哆尼黑一半;八月半,山顶哆尼黑得成火炭;九月半,山顶哆尼黑得无处看。”如今又是哆尼黑满山的时节,吃着哆尼,不禁想起儿时在老家虎威峰满山采摘哆尼的情景。
那时还在村里的队址上小学,队址背临山峰,上山很方便。在哆尼成熟的中秋前后,下午一放学,班长就迫不及待地振臂一呼:“谁要和我一起去摘哆尼?”“我去。”“我也去。”……同学们纷纷响应。于是,一群孩子背着书包,冲出教室,下坡,过溪,上岭,朝着山峰扑去。
远远就能看到山腰上一大片矮矮绿绿的哆尼树丛,我们欢呼着,奔跑着,争先恐后地冲向山坡。山风迎面吹来,树木“刷刷”作响,似乎在为我们鼓劲。我们气喘吁吁地来到哆尼树旁,只见枝叶间挂着零星的淡红色的哆尼,大失所望。这儿离家近,上山的人多,那些熟透的果子都被摘光了。忍不住嘴馋,有的孩子弯下腰,拨开枝叶摘了淡红色的果子,刚咬下去就吐出来,眉、眼、鼻扭成一团说“又沙又涩,吃不得”。看着大家垂头丧气,班长眉毛一扬,右拳冲天,豪气满怀地说:“我们翻过山峰,到外山坡去摘。怎么样?”大家抬头看看挺拔峻峭的山峰,面面相觑,擦擦脸上未干的汗水,犹豫了。看着班长黑里透红的脸在夕阳中闪闪发光,我招呼表弟:“我们一起去吧,就当一次探险。”“好。”那些担心山高路远爬不动的孩子先回去了。
我们三个说走就走,一路往上爬,为了赶时间就抄近路,顾不上近路陡峭多杂草,手脚并用,不以为苦。山风吹拂,汗流了又干,干了又流。不久我们爬到了山顶,坐在据说留有仙人脚印的高大“仙人石”上小憩。当我们觉得浑身干爽了,起身便走,迎着凉风,班长率先穿过一条狭长的小道,只听到她惊喜地大叫:“好大好黑的一片!”我们往下一看,满坡都是多哆尼,红得发紫,紫得发黑!真是“八月半,哆尼黑满山”啊!
我们冲向一丛枝叶繁茂的哆尼树,枝杈间挂着一粒粒黑乎乎、圆鼓鼓的果子,让人垂涎欲滴。我们双手并用,都等不及掀果盖抽果心了,边摘边往嘴里送,直塞得两腮鼓鼓才罢休,然后一口咬下,满嘴流汁,酥爽甘甜。
正当我们绕着树丛边笑边摘,乐不可支的时候,我突然一脚踏空,陷到一个口覆茅草,深度及腰的洞里了。我紧张地抓住洞边茅草,用力一拉,快到洞口时草根松动,茅草带着泥沙被拔了出来,我又掉下去了。我急得满头大汗的时候,班长和表弟迅速过来,他们蹲下身子,一手拉住近旁的哆尼树枝,一手拉着我的手,齐叫一声“上”,我双脚用力一蹬,踩着洞壁往上踏,终于上来了,他们却累得筋疲力尽,躺在茅草上喘着粗气。
后来我们注意脚下的“陷阱”,小心翼翼地挑着,选着,摘着,直到把书包装满后,才恋恋不舍地穿过狭长的小道,回到峰顶的“仙人石”旁,面对西边,只见云霞满天,夕阳还露着暖暖的笑脸 。
本文发表于《泉州晚报》20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