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愚公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两个词似乎已经成为了意志坚定的代名词。从小,老师们就告诉我,这该是我们精神学习的对象。两个故事的梗概似乎已经被囊括在了两个四字成语之中,而其故事的本身却越来越多的不被人提起。捧起语文书,还真的是我第一次读愚公移山的原文。呵,这真真是一篇好文章。
作者像是在一个上帝视角讲述这个故事,“愚公”“智叟”,这应当不是他们本来的名字。读完故事的大部分人大抵会感叹一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煞费苦心的给他俩套上了这个名字,在我看来颇具讽刺的意味。
智叟这样所谓认清时势,对人类本身的能力有良好判断能力的人在社会中会被称为是智者。那么问题是,智慧究竟是什么呢?看过一篇报道,脑学家认为,智慧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生活常识,调控情绪的能力,社交能力,决断力和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的能力。不可否认,智叟确实具有其中一部分的能力,为什么在当今看来会被众人排弃呢?这就需要看到本文的主人公—愚公。
作者给愚公的定义是世人看起来的所谓愚(其实是作者认为的大智若愚)。奇怪的是,这样一个所谓愚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却几乎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阻力。让我们看看他都做了些什么。文中写道,愚公九十多岁时,因交通不便决议移山。这就很值得思考了,山必不可能是在一夕之间兀然耸立的,也就是说,愚公在襁褓中之时,山便与他为伴。既然交通不便且定要移山,为何大好青春年华无所作为偏待年老之时呢?而残年之时,有生之年他自己也知道不可能将山移走,移山的目的显而易见的一个便是造福子孙。智叟出现之前,除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一切都是最理想的状态:领导者懂得凝聚力量,人人团结,遇到问题一起商量,行动解决,有人提出疑问,也有人提出解决方案,最好的社会关系也莫过于如此。这让我想起了桃花源,也是有作者虚构出来的,或许像愚公这样的人只有在虚构的环境之才能在行大事的前期受到如此的支持,前面提到智慧的标准,愚公也拥有三条。有趣的是,将文章一劈两半,愚公和智叟就像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中的人啊。在我们的眼中,他们站到了同一个平面上,我们将他俩比较。显然,愚公赢得了大部分人的心,为什么?我的观点,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的时代盛行特立独行,愚公就是一个特别的人。他的行动,他具有发展眼光的想法,都会让你耳目一新,就因为不是从常人的观点出发的。我们都喜欢特别,可也喜欢仰望,当真正的特别来临时,我们又往往害怕,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多少人真的去做和愚公所为类似的事。第二,愚公有很强的说服技巧。有人说最高级的说服术总是具备“最高主题,中间主题和最低主题”,愚公做到了。中间主题是明确的行动指向—移山;最低主题是人自出生便拥有的东西,生活中最原始的情感观点或需求,是想要交通便捷,生活没有阻隔;最高主题即崇高而普适的价值思想,不愧是他,将主题拔高到了生命的延续,生生不息这样庞大的世界观里。由此看来,愚公,是符合现代人标准的真智慧。
当我想到另一个问题是,又不禁头皮发麻。读一篇文章时,我常将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某个人。那么,如果我是愚公,我想移山,好的,还有一个目的。我想启示我的子孙,想告诉他们人定胜天的道理,就算穷尽万代也移山不成,我也想告诉他们团结的感觉是美好幸福的。我还会有点私心,想即使在千年之后,也会有人传颂着我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在这片土地上,带领众人不论寒暑不辞辛苦地移山”。我的想象结束,来到了故事的结局:天帝被愚公感动,派大力神将山移走。为愚公高兴吗?没有多少。天神有能力将山移走,就有能力将山移回来。如果你和一大群人昼夜不停,寒暑不歇地做一件事,这件事也不见得有多大进展,有人却在一夕之间将此事完成。那我的心情恐怕只是脸上笑嘻嘻了。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是权力。
总忍不住将《桃花源记》和《愚公移山》这两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故事联想在一起。觉得前半段都好似乌托邦,后来回到现实,不同的是五柳先生这位隐居高人给了个抛弃世人式的结局,而愚公作者则是将文章进一步神化。两篇文章都含着种留白的艺术,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是无尽的,所以是真正的好文章。我希望一千个读者心中永远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希望读书是我看书而不是书看我。
脑洞了很多,其实愚公的作者本质想告诉我们的是敢于死磕的精神。结了,我喜欢这种精神。但在新时代,达到目标,带上指南针,是否比带上地图更重要呢?
哈哈,瞧,我还是逃不了一个升华式的结尾。
附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