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在特殊时候就是很微妙。新官上任,本想开创大业,却有人从中作梗,眼看大业就要折戟沉沙。
新任领导,根基不稳,有些人却离心离德。要震慑人心,是杀伐决断,当场立威?还是做出政绩,赏善罚恶?
一、“风凉话”来了
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病死,新帝柴荣登基。北汉国皇帝刘崇趁机联合契丹发兵南下,打算取代后周政权。刚上任的柴荣收到敌国这样一份“厚礼”,自然是心事重重。决定御驾亲征,御敌于国门之外。
正是国家危亡时刻,“风凉话”不期而至。
众大臣:陛下新即位,人心不稳,不要轻易出兵。
柴荣:大敌当前,当年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亲自上阵,我怎就不行?
冯道:陛下,您比得上唐太宗吗?
柴荣:我军兵力强大,收拾北汉刘崇如大山压碎鸡蛋一样容易!
冯道:您这样像大山吗?
冯道的“风凉话”,真凉。新帝柴荣,强忍怒火,毅然决然出兵抵御北汉契丹联军。
二、“风凉话”,凉了
公元954年,周汉两军在高平迎面相撞。北汉皇帝刘崇居中军,左翼是骁将张元徽,右翼为契丹骑兵;后周皇帝柴荣出阵督战,禁军统领张永德率军居中,李重进为左翼,樊爱能、何徽为右翼。
开局不利,后周军右翼樊爱能、何徽被北汉张元徽打散,樊爱能、何徽向南夺路而逃。
柴荣当机立断,带领皇帝亲兵一马当先,直冲北汉皇帝刘崇的中军。
刘崇自觉以多打少,必定胜券在握,远远瞧见柴荣带着几十个亲兵直冲自己而来,自信十足的内心动摇了。
见柴荣孤军深入敌军,后周将领赵匡胤及时向长官张永德汇报战略决策:你带人从西边高地绕出去为左翼,我带人为右翼重新组织战线!
战略决策一下,后周军队看到皇帝、大将都如此玩命,士气大振,无不以一当百。战局逆转,后周军转危为安。北汉契丹联军大败北返,而柴荣则全身而退,凯旋而归东京。
三、柴荣让“风凉话”凉了的原因
1、柴荣自身优良的皇帝素养
五代以来,多是武将称帝,柴荣自是如此。很早以前,他就随后周太祖郭威历练沙场,沙场作战的能力过硬。而且心理素质好,遇到朝堂重臣的“风凉话”,理智隐忍,厚积薄发,在高平之战一马当先,驰骋沙场,一举树立君威。让帝王的实实在在的军功,降服“人生老油条”的“风凉话”。战后,赏善罚恶,大加封赏赵匡胤、张永德等功臣,樊爱能、何徽及部将等临阵脱逃者,共70多人被逮捕,当面痛骂,全部斩首。这个举动在五代军人专权的大背景下绝对是树立皇权的惊人手段。史载: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
2、国家危亡时刻,后周还有一些忠于国家大义的有能之臣
高平之战,赵匡胤尽显有能之臣的风采,及时向长官张永德进言,组织了有力的支援力量,再加上李重进等武将的誓死杀敌,以及刘词的恰到好处的援军,协助柴荣取得高平之战的胜利,让柴荣通过帝王的军功,树立在一众大臣前的君威。
3、北汉国的种种战场缺陷
北汉国皇帝刘崇自身能力不足,在看到柴荣亲自朝自己的中军大阵冲来时,慌了神,擅自调动北汉骁勇善战的悍将张元徽脱离应有的战场,致使张元徽过早意外殒命战场,让北汉失去了战场上的“灵魂”战将。而且在张元徽死后,北汉国皇帝刘崇只知逃命,罔顾两军对战时的战场总体指挥和掌控。同时,不善处理与盟友契丹的关系,没能在战局不利时,得到契丹的战场配合。
4、契丹军罔顾北汉安危,独自过早脱离战场
北汉国皇帝刘崇的战前过分自信,处置失当,引起契丹离心。同时契丹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文化迥异于汉文化国家,存在看北汉后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心态。所以在北汉军稍显失利时,马上全师脱离战场,让在战局不利的北汉孤军“雪上加霜”。
结语
有人说:纠结于“风凉话”的人只会裹足不前,临危懦弱莽撞的人只能引火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理智上进的人才能所向披靡。面对不知道从何而来或者声势浩大的“风凉话”时,要学会理智的隐忍,更不要失了敢于上进的决心,隐忍中拔高自身的能力,善结身怀大局的有能之人,在重要时刻敢于担大任,立功绩。“风凉话”在绝对实力面前就止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