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想过今年的春节假期会这么漫长,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每个人都升级成为了一名战士,整个2月都宅在家里,一边闷死病毒,一边自我升级。
听书稿训练营就是这个月的课程之一,30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挑战和成长都是真实经历的。
第一张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虽然没有亲自做过,但并不陌生,看着也挺简单的,不就是罗列几条提纲嘛。读完了一整本书,开始要做思维导图了,却莫名的感受到艰辛,无从下手的茫然。难的不是思维导图,而是如何从厚厚的一整本书中提炼出3个关键知识点。终于,在牺牲了无数脑细胞后,初稿的思维导图出来了,这是我四十多年来做的第一张导图,提交之后一度沉浸在兴奋中,自我感觉特别好,觉得自己一把年纪真心挺不容易的。2天后,收到了老师的点评,瞬间把飘在半空中的我拉回到了人间。
第一篇听书稿
从来不知道,听书稿原来这么难写,书都快被我翻烂了,一下觉得哪里都是重点,一下又觉得不够聚焦,就这样折腾了将近5天,初稿终于出来了。没有了第一次交思维导图时的兴奋,相反,在等待点评的时候,满满都是心虚,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写了些啥,总觉得哪里有问题,但也不知道要如何修改。一度有很多的挫败,觉得以我目前的能耐,写听书稿确实有些拔苗助长的嫌疑。看到群里这么多优秀的伙伴们,今天爆款文,明天青云计划啥的,终于,一直自诩心态良好的我还是焦虑了,担心自己跟不上训练营的节奏,更担心水平太逊,有点对不起老师的优秀。
再次收到初稿的点评,终于能够静心沉淀下来。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客观且不带评判地去看自己写的内容,按照老师的建议,一共改了3遍。定稿邮件发送完毕,很自在,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自我释怀。肯定还是会有很多的不足,但是,这就是我目前的水平。
看清现实,才能开始真正的进步
第一次参加听书稿训练营,之前也没有任何的写作基础,报名写作学院只是因为一份纯粹的兴趣。既然是出于兴趣,那就应该彻底给予自己一点时间,不急于出成果,踏实学习才是王道。心态放正了,焦虑也就消散了,每一次的写作都是成长路途中的一个实心小点,每天都能坚持写下一个小点,终有一天,这些小点会连成一条好看的线条,无限延伸。
删除期待,才能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很多时候,那些能够控制我们的,是我们不了解的东西。比如,我们的内在模式。
作为一名爱折腾的中年妇女,我有过很多次的尝试,很多次的三分钟热度,一次次的开始,又一次次地放弃,然后又开始,又再次放弃。我一直觉得是自己内在力量不够强大,意愿也不够强烈。通过这次听书稿训练营,让我突然意识到,之所以无法坚持,是因为对于自己有着太多的期待,对于他人的眼光有着太多的在意。
做一件事,通常开始都很容易,但没过多久,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出现了困难,就会不自觉地开始自我评判,要么是对于怀才不遇的愤愤不平,要么是觉得一无是处的挫败压抑;又或者因为别人无意间的一个眼神而出现情绪波动,各种内耗、各种纠结。一直深陷在这样的自我交战中,用不了多久就会从“什么都干不好”,变成“什么也不想干”了。
删除对自己的期待和对他人眼神的在意,不是为了证明,也不是和谁较劲,只是真实地存在于每一个当下,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坚持下去的原动力。
持续练习,才能加快成功的步伐
人们总是高估1年的变化,却会严重低估5-10年的变化。写作也是一样,无论是这一期的听书稿,还是以后更多期的学习内容,终究是为了造就一个更好的自己。这1年或许只是一个起点,认真听课,然后持续地加以练习内化,5年以后的我一定会感激此刻坚持着的自己。
马福德说过,你的每一种思想都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我们真的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于着急在意结果,要在学而时习之的过程中找到快乐,以成长型思维看待世界,轻松拥抱每一次的挑战,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