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宗师:陶渊明
对于陶渊明,我们记忆深厚,不由得想到五柳先生;他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提到他,无疑我们由心而发的想到“超凡”,“脱俗”,“淡雅”,“飘逸”,“悠远”等一系列“高雅之词”;他的人生轨迹及其种种表现行为在我们当今社会表现得极其珍贵;一方面我们在佩服赞叹他的同时,另一方面又让我们对现实有着积极的思考。
第一个把陶渊明搬到文学史上的是梁代昭明太子,他是陶渊明的铁杆粉丝,他编写的《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专集,他对我们了解靠近陶渊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千百年来,我们把陶渊明作为“隐逸宗师”,“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陶渊明是大隐隐于野;隐士是我向来崇拜的,隐士中的陶渊明又最是让我崇拜的;因为我知道我这辈子“无缘’为隐士;对于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也许就会产生些许好感,我对隐士就有些许好感,陶渊明无疑是隐士的代名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早就喜欢自然,所以他获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境遇。芸芸众生,无不为名利所羁绊,而陶渊明可以超脱于名利之外,活在人生的至高点,他如他的文章一样“秀出天外”,给后世人们树立了一种可超不可越的精神思想高度;他给了自己宁静,宁静以致远,他思想是行了很远的;我们常说修身养性,真要修身养性,陶渊明做出了很好的典范。他和屈原同为中国伟大的诗人,他有比屈原高明的地方,不为这个“恶世”而起轻抛自己的生命,何况他们这类人的生命本就”世无所几“,人生不止一种活法;他和屈原又有相同的地方,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也不顺从这个世界,我们一般人,如果前者做不到,我们轻而易举就的就选择了后者,这是我们作为”庸常之人”的原因,但不是庸常的人就不幸福;陶渊明和屈原都是值得我们在思想精神上永远追求的高峰。
我们学习陶渊明,只能是有益于自我,甚至自我还可以有益于他人,但是无法有益于陶渊明,这也体现这一种“不平等”,他能给予我这么多,我却什么也不能给他。所以我决定爱他,尽管是单方面的。
陶渊明对美人有着:“愿在衣而为领,愿在裳而为带,愿在发而为泽,愿在眉而为黛,愿在昼而为影”的强烈愿望;则我对陶渊明有着他对美人的那种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