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
李笑来老师在文中说,“我一直就是为自己打工的人,于是,即便我跑到一个地方“拿着薪水给别人打工”,也好像没办法把“为自己做事”的那个“进程”给杀掉。”
现在只不过是“在给自己打工”的同时“也给老板打工”而已。于是,在做每件事儿的时候,判断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有两个标准:
是否对得起拿到手里的薪水?
是否对得起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咱是谁啊?!”
给自己打工的人,总觉得“还可以干得更好”,于是,接下来的每一步,每个选择,每个行动,都是在另外一个层次上,有着另外一个更高的标准 —— 随着时间的流逝,结果自然会产生天壤之别。
给别人打工实际把自己的同一段时间出售了两次:
一次出售给了老板 —— 而后因此获得了薪水;
一次出售给了自己 —— 而后因此获得了成长。
既然打工,既然要花时间要花精力,为什么不“把老板的事儿当作自己的事儿做”呢?
所以找个自己喜欢的老板很重要、很重要,极其重要。我们不应该当别人的奴才,更不应该当自己的奴才。
我们只不过是把工作和成长这两个任务,这两个事实上可以并联的任务并联了起来而已……
只有极少数人,他们是把工作与生活并联起来的,对他们来说,工作就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 他们的效率不惊人才怪呢 —— 我说的是他们的人生效率。
所谓的“大智慧”,其实只不过是“把智慧用到大事儿上”而已。
金句
如果这份工资背后的成本除了当时的时间之外,还要搭上你成长的机会成本,那么你要慎重考虑,是否应该继续这份工作了。
比起现在赶快“挣大钱”,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成长为配得上“大钱”的人。等到那个时候,自然会有与你相匹配的薪水来找你。
只有你认真,才有可能从每件事上学到相应的经验,并且真正地成长起来。
我们之所以强调元认知能力,就是为了让自己起码能够意识到“自己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存在。
这个世界上“评论家”占大多数。他们自己从来不做事,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评论别人,如果那是积极的鼓励倒还好,但那多半是尖酸的挖苦。
对于喜欢给自己打工的人来说,其实并不存在给别人打工一说。
他们会专注于自己眼前的事情,每次都希望做得更好,而这个过程中老板“恰好”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把工作上“成长的机会”拱手相让,其实也算是跳进了大坑中。
因为工作从来不是别人,永远是自己的。
关键时刻不放弃
“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大多数人越是关键的时候,越容易放弃,而且这些关键因素恰恰成为他们放弃的主要原因。
所有的成长都源自于那关键时刻的一点坚持。大多数人都是在进步的前一刻放弃的,所以他们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快感。
打磨自己的原则
所谓原则就是最终能够落实到选择上的标准。如果你说自己有各种各样的原则,但是到了选择的时候依然不知所措,那说明你的原则还不够清晰。
立场转变,一切都变了
很多时候,外界的环境没有丝毫的变化,但是你的立场只要一转变,所有的事情便也跟着不一样了。
学生若站在老师的立场,会想着自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是否足够透彻,如果学生问各种问题应该如何作答。仅仅是人物设定都不同,我们对自己的标准瞬间就不同了,并且能够取得更多的进步。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工作中,如果你用老板的视角去看待这件事,明显会有更多的思考,相应的收获自然也会增多。
等到你真的成为领导的时候,你不会觉得这个机会来得太突然,毕竟你已经长期用这样的思考方式行动了。
工作是绝佳的试错学习“学校”
如果有一所学校给你全额奖学金,并且给你很多次试错机会,你愿不愿意去试一下呢?
如果你觉得是在给老板干活,那么你是很容易抱怨的,但如果你认为是老板花钱教你做事,心态上就会有一些变化。
如果在工作中碰到不会的事情,应该感到庆幸。因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而学习的成本其实是多半由老板负担的。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多想一步”拉开的
看起来那个“多想一步”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背后的心智差距则是其他人所不了解的。因为你多想一步,原来的机会可能就会变成陷阱,而原来的陷阱则可能成为机会。
我们成长的过程其实也可以总结为:
从现在的起点上往前多走一小步。
等到你很优秀时,这一小步会很困难,但是突破了以后就是另一片天地了。
选择有的时候比努力更重要,不要只顾着选择后的努力,而要在选之前就把功课做到位。
什么最重要?
能否“并联成长”就变成了很重要的标准了。
我们都说要活在未来,而能否成长得更好更快,其实就是活在未来的一种直接体现。
认真你才会赢
能够说出“认真就输了”这种话的人,永远只能为老板打工,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才是工作的主人,而所有的付出最终都会落到自己的身上。
不论你做任何事,认真都应该是个必备项。所以说我们平时就要养成认真的习惯,而不是在那里纠结自己该不该认真。
心得
自己在工作中一直把工作当作提高自身能力,选择成长的地方。如果一份工作已经给不到自己想要的成长,没有上升的空间,哪怕降薪调到再次出发成长的地方,也绝不犹豫。
另外,作为员工,也要学会转变角色,换位思考。常想如果我是老板该怎么做,如果我是老板会对我这样的员工满意吗?
反思后觉得自己可能还是只做到了80分 - 只因自己还存杂念,没有做到100%的投入到工作的“并联”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