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99期“学”专题活动。
秀枝出生在六十年代初。那时一家都是好几个孩子,秀枝即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又是女孩,是被父母忽视的那个。
秀枝长相并不好看,大嘴、塌鼻梁,有些斜眼,个子也矮。上学成绩不怎么样,算术乘法、除法上到两位数,她就算着费劲儿,读完小学连初中都没考上。
秀枝并不为自己的长相、学习成绩自卑,因为她十个手指头的指纹是九斗一簸。在农村有一种说法:“九斗一簸,到老稳吃稳坐。”秀枝对此深信不疑,她觉得人的命,天注定。而她是天选好命人。
秀枝二十岁到了该婚嫁的年龄,上门提亲的有几家。因为她的条件,来提亲的人家条件都不是很好。秀枝在这些人家中相中李城。
李城是邻村石河村人,比秀枝年长五岁,他长相中常,身材偏矮,但有把子力气。李城有两个姐姐都已出嫁,他十八岁的时,父亲上山砍柴不小心摔下山崖去世,李诚妈经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疯了。
李城家本来条件还不错,因为这个变故一下跌入冰窟。李城的婚事也受到影响,谁也不愿意女儿结婚后就要侍候疯婆婆。
秀枝不嫌弃。她不嫌弃李城个矮,喜欢他塌实肯干。她不嫌弃李诚妈疯癫,因为李诚妈有疯病,她进门就当家,家里她说了算,不受婆家的气,挺好。
秀枝家不要彩礼也没有陪嫁。李城家也没穷到一无所有。两个姐姐回家帮李诚料理婚事,缝几床被子,做两身新衣。家里的房子重新刷白,从大队部找些旧报纸糊糊顶蓬,见了新的房子就是两个人的新房。
结婚后,秀枝在家照顾疯婆婆,打理家里的几亩农田。李城终于可以离开家外出打工。他到一个建筑队做泥瓦匠,从学徒工干起,由于李城干活有力气并且不惜力,很快从小工升为大工,薪水跟着涨,两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两年后秀枝生了一个大胖小子。秀枝心里美滋滋,她不知道还有更好的事情等着她。
九十年代初,国家修路经过石河村,村里的农田基本都被占用。做为补偿,石河村全部村民转居民户,并且年龄满六十岁的老人可以每月领养老金,享受公费医疗。
哇,全村都转居民户!秀枝舅舅家表妹苦读十年才考上中专、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而她很轻易就得到了。曾经被视为负担的疯婆婆,现在每月的养老金足够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开销,看病还报销。吃上商品粮的秀枝美。
日子不紧不慢,秀枝的儿子李捷已读大专。
这天秀枝带着自己的疯婆婆到村头大槐树下乘凉。大槐树下是村里人闲聊、获取各种信息的地方,秀枝喜欢在这里听大家八卦。
参加闲聊的赵姐在县城工作,假期回来看望老妈。赵姐很健谈,她说着山外的生活,说着城里人买房的压力,也说到经济适用房。秀枝心里一动,觉得是不是该考虑给儿子准备房子?
秀枝给在县城打工的李城打电话,跟他唠叨房子的事儿,李城说问问政策。他找相关部门一咨询,他们家还真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条件,当时县城商品房的房价两万左右,而经适房才八千,秀枝两口子动心了。
两口子看上一套七十多平的小两居,总价六十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俩人将藏在箱底的存拆都拿出来数了数,总共有二十万,还差四十万怎么办?
李诚说去贷款,算算贷款利息十多万,秀枝不同意。那只有去借,跟亲戚朋友借。
他们俩口子人老实,口碑好,亲戚朋友街里街坊有事找到他们帮忙他们都去,特别是李诚,因为有泥瓦工的手艺,没少帮大家砌墙、盖房子。所以四十万还真借出来了。两个姐各借给五万,剩下的三十万,东家一万,西家两万很快凑够。秀枝给各家都打了借条,承诺若着急用钱,提前说,她想办法随时还。
在县城拥有自己的房子,在以前,秀枝连想都不敢想。为尽快还完借款,秀枝在家尽心照顾婆婆,婆婆少发病就少去医院,少去医院就是省钱。李诚因干活实在,带工工头看重他,给他安排一些技术性强的活儿,相应工资也高。秀枝两口子感觉生活更有奔头。
侍候疯婆婆占了秀枝太多精力,儿子李捷基本处于半放养状态。秀枝保证儿子吃饱穿暖,在学习上她没能力辅导儿子。李捷学习全靠自觉,成绩从小到大不好不坏,高考只考上大专。
李捷大专学的是园林专业,毕业后工作并不好找。正好有一个林场招人,由于林场在深山区,远离城市,条件很艰苦,年轻人不愿意去。
李捷不嫌苦,他觉得林场挻好,有职工食堂,饭菜口味欠佳但便宜,上班发工作服,平时想花钱都没地方花。他体量父母的辛苦,想多攒钱,减轻父母的负担。
也许是现在生活条件好的缘故,李捷没有随父母,长相虽然平常,但身高一米七八,很有男子汉的气质。
单位一退休老大姐,回林场办事,看李捷踏实肯干,很不错。正好有个女孩,是她在山西插队时房东家的孙女,大学毕业后留在县中学当老师,房东托她给孙女介绍个男朋友。大姐又细细了解了一下李捷的家庭情况,得知家里连婚房都给准备好了,觉得还不错,就给两人牵了线。
陆思思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与李捷三观契合,交往一段时间,走入婚姻的殿堂。
陆思思是老师,学历比李博还高,秀枝对这个儿媳妇相当满意。喝上媳妇茶的她心里美。
李捷陆思思小俩口结婚后,正好赶上二胎政策放开,两人五年生俩,一儿一女。
陆思思知道婆婆还要侍候奶奶,没时间给他们看孩子,就把自己的妈妈接过来,帮忙照看孩子。这样,七十多平的小两居五口人住,有些挤。陆思思想换个大房子。
跟李捷商量,李捷想了想说:“咱们重新买一套,这套房子是父母的,留着给他们养老吧。”
正好陆思思教书的学校旁边,新开发的两限房,两万左右一平,同地段的商品房单价接近四万。两人一边申请购房指标,一遍筹集首付款。公积金贷款买了一套八十多平的小三居。
儿子买了新房子,秀枝脸上的笑容怎么藏都藏不住。这次儿子买房,秀枝老俩口没添多少钱,但老俩口决定,把那套小两居租出去,每月也能收两三千元的租金,这些钱给儿子他们还贷款。
李诚家在老家的平房,赶上国家的农村住房节能改造政策,推倒重盖。盖房这可是李诚的专长。自己设计盖了一个小二层,落地窗、大客厅,楼上楼下四个卧室,装了地暖,一层二层都有卫生间、洗澡间,住着比城里的房子宽敞舒适。
现在秀枝的婆婆已经九十岁,李诚也退休在家。秀枝满五十岁后开始领养老金(农转非时政府给交了养老保险)。秀枝夫妇的养老金再加上婆婆的也有小一万。退休后的李诚闲不住,有人找他去干活他也去,赚点儿是点。
没学历、没颜值已经六十多岁的秀枝,半生顺心顺意万事足。现在的她还是喜欢伸着手说自己“九斗一簸,到老稳吃稳坐。”是天定好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