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一个人究竟经历过多少才算长大,一个究竟懂得了多少才算成长。这肯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如那个著名的比方一样,画一个圆,圆内表示已知,圆外表示未知,知道的越多,表示圆就越大,而圆越大,圆外的部分就越大,表示未知的东西就越多。的确如此,至少对我来说,知道的越多,未知的就越多,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时真的觉得自己竟懵懵然一无所知。这不是苏格拉底式的自负,确是个人的切身感受。
也许,基于认识论所建立起来的人生观,是永远都不会有知足的一天,因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就象物理学一样,开始时以牛顿的经典力学来解释宇宙万物,无一不正确,后来进入量子力学后,发现原来经典力学只不过是一个有条件的局部真理,而不是宇宙的归一真理,而量子力学之后,又有了测不准原理和超弦理论,将一切已知的、恒定的真理变成了“缘起性空”式的随机事件。估计过不了多久,又将有超越超弦理论的理论出现,直至找到宇宙归一的真理不可。而当人真的找到了宇宙归一的真理,人就变成了上帝。这一天是那么的遥远,如果以这种基于科技发展为基础的认识论来规划人生,则人只不过是认识的过客,是科技发展的一个工具而已,谈不上什么幸福。因为虽然未来的世界尚未知晓,但结果已在人的脑海中定型,基于超弦理论认识到一切都是随机的事件,但因对宇宙归一这个未来的真理已有明确的认定,一切就又是确定的,对不确性拥有了确定性,只需不断趋向这个确定性目标就行了。
我想,对于人来说,凡是这种封顶的做法,都无法使人达到幸福的境界的。因为人的精神不仅是基于认识论而存在的,精神有自己的规则,不能将精神规则与物理学规则混为一谈。霍金所说的“哲学已死”是指哲学已落后于科学,但依然立足于认识论的,哲学所指向的精神领域,在科学穷极宇宙真理时,恰恰又是一种新的哲学兴起之时。科学解决的是认识上的问题,而哲学解决的是人在精神上的体验问题,即使科学发展至人成为了上帝的级别,也永远解决不了上帝的烦恼问题。当人还被称之为人时,人的精神所构建的宇宙是任何物理宇宙所无法取代的,精神宇宙一旦被物理宇宙所取代,则人已不能称之为人了。若真到了有一天科技的成就使人接近了上帝,到那时,一切概念需要重构,现在人对宇宙所作的定义,将不再适用,彼时之宇宙而非此时所理解之宇宙,人将重新定义自身,使人重新超越于一切物理学之上,在精神上获得更高的位格,成为新人。
对未知世界所作的科学探索,源于人在精神上不断超越自身的本性,科学所探索到的结果不会给人的精神宇宙打上所罗门的封缄,相反,只会进一步开启人的精神宇宙新的大门。人的幸福一定是跟精神有关的,或者说对幸福的定义本就是指精神上的幸福。如果要达到幸福的境界,通过无止境的外在科学探索是永远也达不到的,在精神的宇宙里,只有通过内在的自洽才可以达到幸福的境界。
即便我感到一无所知,但若我对一无所知并不感到慌乱,相反,我对一无所知所开启的更广阔的精神宇宙充满了期待和信心,则我便获得了一种自洽的效果,幸福之感便油然而生。我将不再以经历多少作为衡量是否长大的尺度,不再以懂得多少作为成长的指标,自洽者自足,自足者幸福!
2016.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