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安芮娴
01
前不久,在嘉兴,有位同济大学的博士田俊涛利用暑假帮自己当清洁工的父母打扫马路,引起了网友热议。
对于帮助父母打扫卫生的事,田俊涛说,“一来,不管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我都是我父母的儿子,他们在老家种地,我就帮着种地,他们在嘉兴扫地,我就帮着扫地,这不就是儿子天经地义该做的嘛;二来,保洁员是一份值得尊重的工作,我愿意做,跟我是什么学历没有关系。”
小田的回答暖心的有点热泪盈眶了。
对于父母来说,有一个这样的儿子,无论干什么心里都是甜的啊。
有位网友评价的特别好:“不是每个人都能考上博士的,不是每个考上博士的人都能有这份孝心,不是每个有孝心的博士都能放下架子,抛开面子。有道是寒门出贵子,小田就是这种寒门“贵子”,贵在人格高贵,贵在孝心满满!”
对比小田的言行,那些教育出:我太优秀,你们不配当我父母孩子的人直接被啪啪打脸了。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还那么谦逊,知道尊重、体恤父母的艰辛。而你家的孩子却只知向父母索取,看不起、瞧不上父母,甚至在父母管教他的时候会来一句:我这么优秀,你们什么都没有,不配当我的父母。
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心酸,更是教育方式的偏激。
02
有位40多岁的邻家大姐,她和丈夫合计着再生一个小的给儿子在世上留个手足为伴。
没想到,他们读高中的儿子直接来一句:“你们跟什么风啊,人家生你们也生,也不看看自家什么条件,自己什么本事,你们祸害我一个就算了,还生个小的出来,不仅他直接输在起跑线上,还会拉低我本来就已经够低的生活质量。”
当时,邻家大姐与丈夫面面相觑,再不敢动生二胎的心思。
其实,这位大姐的家庭收入每月将近两万,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并不像他儿子说的那么凄惨。
但是,为什么孩子会说出那么一番话呢?
从小,这两口子就对儿子各种富养,吃穿都讲名牌,找最贵家教,送最好学校,从不让儿子家务活沾身。教育也是:“儿啊,你只管读好书考好成绩,其他什么都不要你做。”
平时动不动拿名牌和奖金作为儿子考出好成绩的奖励,时不时拿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厉害教训儿子,好常把:“你如果考差了,怎么对得起爸妈省吃俭用对你的栽培啊。”
有时候,他们还会拿一些开豪车、住豪宅的人与小区里的保安、保洁作对比,以此激励儿子:“你现在有好成绩,将来读好的大学有好的工作,就会赚很多的钱过得像他们一样好。否则就只能像这些保安保洁一样,自己过得不好还被人瞧不起。”
儿女的言行总会深深镌刻着父母价值观的烙印。那位大姐夫妇以为这样的对比和给儿子富足舒适的生活,能够激发儿子努力学习的动力。谁知,聪明反被聪明误,儿子被他们养成了不懂感恩的人。
稍大一点就学会了攀比,因为从小读的是贵族学校,身边大多是些家财万贯的富二代、官二代,孩子的要求父母渐渐无力满足。孩子便生出埋怨,责怪父母能力不行,赚的钱不多,开的车不豪,背的包土气,甚至多次借口父母出差骗老师,造成父母几次缺席家长会。
后来,邻家大姐夫妇在管教儿子的时候,他竟然对他们说:“你们有什么资格说我,我这么优秀却什么都没有,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垫底还不照样住别墅、坐名车,穿最好的、用最好的。就连人家养的狗每月的开支都比我的多,真倒霉遇到你们这样的父母。”
言下之意:我这么优秀,你们哪配当我的父母?
这哪里是养儿子,分明就是在养白眼狼啊。这样的孩子,如若不改变,将来不成功便会成为啃老噬老族,就算成功对于早已被他鄙视的父母而言,也只会徒增伤感。
03
最失败的教育莫过于把儿女养成了自私自大的白眼狼。
北京海淀区法院曾受理过一对老年夫妇申请强制执行把独生子赶出门的案子。
案中的被告人,即这对老夫妇的独生子29岁大学毕业后7年一直闲在家等吃喝,不学习不工作,还将一名女网友带回家长期同居。
面对父母劝说,他称父母有义务养自己,认为年迈的父母养自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父母含辛茹苦抚养儿女成人,让他们读书受教育,本应该年老时得到儿女的反哺和赡养,却没想到儿子在三十而立的年纪还理所当然地赖在家当啃老族。
声讨这个啃老的青年之余,我们不妨想想,在这些孩子不懂感恩的悲凉现象背后,其实都有着两个共同的问题:
一是父母要么对孩子溺爱无度要么对孩子教养不当;
二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交流存在问题,孩子不理解父母。
这类父母大都有如下三个特点:
1、过于“无私”。
他们以为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顾自身实际,一味对孩子付出,还不让孩子看到和知道,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而这正是妨碍孩子理解父母的关键。孩子以为一切得到都轻而易举、毫不费力,所以不懂珍惜、更体谅不到父母的辛苦。
2、教育失当。
读书的目的重在学知识、学技能、培养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丰厚底蕴和素养,健全人格;而不是一味看分数、比排名、争先后,常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好与他对比、给他试压。
往往许多父母过于关注成绩而忽略其他,孩子有没有礼貌、有没有教养、品德如何、懂不懂得与人相处和交往、知不知道尽力而为享受过程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无关紧要,成绩大于一切。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人格不健全的孩子。
3、包办代替。
凡事都想替孩子去做,恨不得吃饭给他喂、书包给他背、衣服给他穿、朋友替他选、决定替他做,就让孩子做一辈子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的巨婴。
这类孩子长大就会是生活的低能儿,爱的低能儿,当父母老到再不能给他们包办时,他们就会心生怨恨,甚至与父母反目成仇。
04
林肯曾说:“所谓教育,就是对孩子早期习惯的培养”。
除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早期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品行习惯,从小就在TA的思想深处树立爱、尊重、感恩、惜福、大义的观念。
而这点,恰恰是很多父母所忽视的。她们让儿女从小就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凡事你最大的生活环境里,习惯了坐享其成而不知体谅与感恩,习惯了岁月静好而不知有父母在替他们负重前行。
让孩子养成感恩的习惯,学会爱身边的人,才是父母最应该教会孩子的。
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呢?说白了,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怀有感激之心。懂得感激,知道珍惜。
第一,让孩子从小就参与家庭建设。收拾自己的房间,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从而知道生活的舒适与家的幸福并不是从天而降白来的。
第二,做一个能够对孩子有正面影响的父母。说千道万不如父母先做一遍,上行下效,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里学到父母身上具备优秀的品质,父母感恩老人,感恩社会,孩子自然懂得尊重友爱。
第三,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孩子在社会的磨砺中流点汗吃点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孩子在成长中、你还能扶他一把的时候跌倒,比等到他成年后你看着他摔跤已无能为力帮他的时候更好。
第四,做个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父母。有些事,让孩子试着去做;有些问题,让孩子试着去解决处理。让他们在历练中成长,知道有些路必须自己去走,有些事必须自己去扛,父母和他人帮他不是义务和理所应当而是出于爱或恩情。
第五,让孩子在见识和对比中学会感恩。鼓励孩子多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多参与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比如去帮扶贫困家庭或福利院的孤儿等,让孩子在书中或生活中感受到世界上其实还有许多苦,因为爱和慈悲,同情和感恩,才让世界更美好。从而更懂珍惜与感激。
作者:安芮娴,专栏作者,写安暖的文字给最懂的你,关于亲情、爱情与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