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课,学生拿了一幅图让我看,觉得很有意思,即图一:
接着,又让我看下面一幅图:
然后他问我,老师,你觉得这个图中的女人年龄多大?
我说,一看就是老年人,六七十岁了吧,看她满脸皱纹。
学生开始反驳我,老师,你说的不对,她是个美女,长得很漂亮,还戴了个项链,并指给我看,我怎么看都转不过弯。
后来,他让我看他手里拿的图片,发现他手中的图片和我的不一样。图片如下:
我幡然醒悟,我们原本看的图片不一样,由此脑海中形成的关于这位女士的第一形象也有所差别。
让我想到思维定式,我们深受思维控制,大脑才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思维定式,广义上,就是我们“看”世界的方式,这种‘看’与视觉无关,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它就像一副地图,比如,我们要去横店,拿着一副标注横店的地图,但由于印刷错误,这其实是一副去义乌的地图,我们事先不知道,那我们很容易就受到错误的引导,从而抵达错误的地点。
你说,我可以改变我的行为,比之前更加努力,更勤奋,更迅速,但是这种努力只会让你更快地到达错误的地点;你也可以改变态度,比之前更加积极地思考,可你依旧达不到正确的地点;你说我不在乎,到达错误的地点,我也依然开心。但关键是,你还是没有达到你的目的。根本问题不在于你的行为和态度是否正确,而是在于那张“错误”的地图。
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多种地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的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一类是依据思维定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
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
如果你在上高中,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情况,就是我不管平时怎么努力,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看着成绩单上的数字,每次都找原因,找出的原因就是我的基础知识不好,方法不对,然后下定决心付出更大的功夫,更加努力,努力之后,效果仍旧不理想。
你会不会被这样的烦恼所困扰?我上高中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这就需要思维转换
1. 承认“我”的无知
梭罗说:“如果我们时时忙着展现自己的知识,将何从忆起成长所需的无知?”
更何况你我还不是完人,我们更加需要承认自身的不足。面对当前面临的一次失利不必耿耿于怀,承认自己在某方面不足,并不等于让你自暴自弃,认为我就是不行,然后破罐子破摔。我们需要坦然面对一次考试失利,抑或生活中的失败。
明白自己的不足是为了让你更加看清楚自己,不是让你从此放弃不足,而是你需要认清自我形势,然后扬长补短。
埃里希•费洛姆说过:“现在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不了解也不理解自己,他们只知道别人眼中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不再健谈,取而代之的是闲聊;他们不再开怀大笑,取而代之的是挤出的笑容;他们抛却真切的痛苦,取而代之的是无聊的绝望。两句话概括:这种缺陷已经导致他们丧失了天性与个性;他们从本质上来说已经和其他人别无二致。”
千万不要变成其他人,认清自我,读懂自我,你会变得更加从容。
2. 循序渐进
人的一生包括很多成长和进步阶段,必须循序渐进,就像小孩子要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学会走路、跑步。每一步都很重要。
你需要去踏踏实实做下去,也许你会说我的方向就不对,踏实做下去,只会越来越糟糕。循序渐进的前提是你按照正确的方向来行进,你知道自身的不足,看清楚自我,认清自我的缺陷,然后,你需要找到我的目标,我的方向,然后按照这个方向进行下去。
没有任何盲目的行为会引起反馈与改变,承认自我的不足就是为了更好认清自我,然后制定一个合理的详尽方案,告诉自己,按照这个方向一步步走下去。
我们都知道,量变引起质变。但是像学习,像考试准备,我们没办法去贪图量多求全,我们没办法去兼顾所有,我们只好是有所选择,有所择取。抓住事物的关键点,重点击破,而不是按部就班,那样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
身处25岁,你不要急于去做35岁的事,也不要去重复15岁之事。
3. 思维转换
一次,坐火车,全车人都很疲惫,大家要么闭目休息,要么在玩手机。一个男人带领几个小孩,孩子的喧闹声,破坏了整个车厢的气氛。
任凭孩子们如何撒野作怪,这名男士都无动于衷。整个车厢的人似乎都很不满,旁边人忍无可忍,告诉这位男士,“你的孩子太吵了,你能不能管管他们?”
那个男人抬起头,轻声说:“我也想管管他们,但是他们的母亲刚去世,我们才处理完丧事,我手足无措,大概孩子们也和我一样吧。”
你能想象出旁边人的感觉吗?大家鸦雀无声,怒气全消,此刻觉得,孩子们的吵闹再正常不过,其实他们还可以更吵闹一些。
身处的环境不同,拥有的观念不同,你对待事情的态度与行为也会截然不同。我们为何要一直按照旧的思维行进,为何害怕去改变?
其实,有的时候并非事情很糟糕,只是我们的情绪太糟糕,反而恶化了事情的发展,使事情变得岌岌可危。
那些糟糕的想法与观念需要你经常去反思,去改变,没有人的一生会一帆风顺,所谓的糟糕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来让你体验。
梭罗曾说:“一棵邪恶的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行为和态度就是枝叶,思维定式就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
思维定式是我们看待世界的窗口,思维转变是我们拥有改变这种定式必需的力量。
自动自发的因素起的作用要大于外界的因素。当你面临失败,你会寻求向父母的保护,此时你的父母也很为难,他们很想要去保护你,想要帮助你,但是他们无能为力,如果你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为难,你告诉自己,我的父母很爱我,他们想要帮助我,但是他们没有能力帮助我。那么,你会得到力量,你会将这种感悟变为动力,勇敢无畏,迸发出你想不到的力量。
要改变现状,首先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改变对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