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心理学概念: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

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决定,这些决定就组成了他的性格,他的人生目标,这些决定 他对人生目标压力的反应

他时时刻刻都在想这三个问题:

1. 我是谁?(我是好的还是坏的,有能力还是无能力的)自我认知的问题

2. 我周围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这个环境对我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别人对我是友好的还是险恶的)

3. 为了生存和发展,我要做什么?(基于以上的认知和看法的决定)

活动七:厉害的巨人(妈妈站在凳子上,孩子站在下面)家长:想象大脑盖子打开的情景

讲师:示范(角色扮演,你是个演员,从自己的生活中跳出来)

妈妈的感觉是什么:                          你的想法决定是什么:

孩子们看着高高在上的父母,黑黑的鼻孔,你会觉得他们是人生的导师吗?你有什么感觉,想法和决定?

父母们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有什么感觉想法和决定?有没有觉得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中。

可以重复家长们说的话

在这样的场景中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在类似的场景中我们可以怎么样做才会更好呢?

第一:克服身高的差距(同孩子同一高度)

回到行为背后的信念这个工具:

在扮演孩子的家长你觉得自己是有能力还是没能力?你觉得自己周围的世界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周围的人 对你友好吗?为了生存和发展你需要做什么?

有没发觉孩子的行为是基于自己的认知,而不是你说了什么也听什么,而是他自己的判断后他决定做什么?

EG: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家里,爸妈很宠爱他,爷爷奶奶很宠爱他,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家里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说我渴了,就有人给他倒水,然后妈妈说,你三岁了,要上幼儿园了,幼儿园可好玩了,老师对小朋友也很好,你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的,接着妈妈寄他到了幼儿园,先回到这里:

在这个家庭里,这个孩子觉得自己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有能力还是没能力,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周围的人对他是怎么样的?为了生存和发展他需要做什么?

他去到幼儿园,进去一看,没有一个孩子是我认识的,老师也不认识,所有的孩子都在哭,这个教室也是陌生的,然后妈妈说好了,你跟老师一块吧,妈妈要走了,这个时候,这个孩子觉得在这里是好的还是坏的,有能力的还是没能力的?周围的世界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周围的人对他是友好的还是陌生的?为了生存和发展他需要做什么?

在坐的有很多多子女家庭,还是刚才那个情景,他觉得大家对他都很友好,大家都爱他,他可能舒服的生活,突然有一天,妈妈从医院抱回一个小弟弟,然后妈妈对他说,为了你有个伴,妈妈给你生了一个弟弟,然后孩子看到的情景是,这个小小孩一哭,所有人都围了过去,是不是饿了,是不是尿了?是不是拉了?是不是穿太多了?没有人理这个大孩子,朋友们到家里,一进门说新出生的小宝宝在城,让我抱一抱,好可爱呀。这个时候,同样是这个三岁的孩子,他会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还是没有能力的?周围的世界呢?周围的人是什么样的?基于生存和发展他需要做什么?

可以看到孩子有各式各样的决定,都晃是基于你说了什么而是他自己的决定,这就是行为背后的信念。我们需要去了解孩子的信念,去改变他的信念,当生了第二个孩子后,大家对他就真的不友好了吗?妈妈就真的变成了一个坏人了吗?没有,是他通过自己的观察有了自己的决定,那我们怎么去改变,正面管都是一个针对改变人信念的体系。

活动八:孩子们想一个场景,就说我就是不要吃饭,我就不要睡觉,刷度,怎么闹都行

讲师同家长说三句话:

1. 当孩子有负面行为时,尝试拥抱孩子

2. 如果孩子不愿意,告诉孩子:“我需要拥抱,这样会让我感觉更好。”

3. 如果孩子不愿意拥抱,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我们拥抱。”

刚才扮演孩子的家长,当妈妈拥抱你的时候孩子有什么感觉?什么想法和决定?

刚才扮演妈妈的家长,当你拥抱孩子时你有什么感受。想法和决定?没有同妈妈拥抱的孩子有什么感觉想法和决定?相比第一轮时有什么?思考用的是哪里?第一轮和第二轮有什么差别?

我们来学习第一个工具

拥抱

态度:先连接感情,再纠正行为(为什么?通情达理。先同孩子有情感的连接,再解决问题

先尊重孩子,才能纠正行为。在PD课堂,最先学的就是情感连接)

讲师:连接情感可以给孩子带来什么?连接,接纳,归属,安全,爱,让孩子从动物脑回归到理性脑

4. 技巧:当孩子有负面行为时,尝试拥抱孩子

5. 如果孩子不愿意,告诉孩子:“我需要拥抱,这样会让我感觉更好。”(孩子有被尊重,被需要,自己有能力,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

6. 如果孩子不愿意拥抱,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我们拥抱。”(尊重孩子)

回归到行为背后的信念:信念都是他压力的体现,当他感到安全感后孩子才会有好的行为

其他我和孩子心连情的方式(头脑风暴):亲吻、换位思考、手拉手、认可、比笑险、玩游戏、。。。。。(闭上嘴巴,不要说教,不要急于去纠正孩子和为,多同孩子心连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