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听过我课,看过我书的班主任都以为我无所不能。说我不管遇到什么学生都能搞定,不管什么接手班级都能带得风生水起,不管碰到什么疑难杂症都能药到病除。我必须要诚实地告诉大家,我不是神,我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厉害。
所有一线班主任在工作 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我都会遇到,我也会感到头疼,甚至无能为力。只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有多难解决,我都没有抱怨和放弃。我把这些难题变成了我的科研课题,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找到正确的解决之道。
2009年11月,我中途接手一个初二班级。我在一个男孩的作文本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别人骂我一句,我就打他一耳光;别人打我一耳光,我就砍他一刀,别人敢砍我一刀,我就让他去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我看到这段狠话后,立即去找前任班主任了解情况。
我从前任班主任那里得知,这个男孩价值观扭曲,行为失控,经常找茬殴打男生,挑衅女生,甚至与老师大打出手。他还经常把刀带到学校威胁同学,更有甚者,他还潜入坟场,钻进坟墓,把死者骨头带回教室,吓唬老师和同学。他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当盗墓贼发横财。我的同事都说,对这个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放弃。可我不想放弃,我不想他变成下一个马加爵,害人害己。在我的教育价值观里,转化一个特殊学生与培养一个大学生同等重要。
于是,我决定把这个学生当作我的研究对象,把他的所有问题当作我的研究课题。我相信,只要我带着研究的心态,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这些问题,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之道。
既然是做研究,我就要不断地根据男孩表现出来的行为提出疑问,然后逐一求证,并匹配相应的改进方案。
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才会养育出这样一个孩子?他的原生家庭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他的家庭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我多次走进了他的家庭。对他的家庭成员,包括周边的邻居,都进行了访谈。我从他的奶奶、爷爷、父亲、姑姑等家庭成员口中得知,这个男孩一出生就遭到母亲抛弃。满月后,他的母亲就离家出走了。他的父亲为了生计长期外出打工,无暇顾及他。他的奶奶对他比较严苛,对他的评价基本上都是消极负面的。他的爷爷(后爷爷,亲爷爷在他七八岁时已过世)则非常讨厌他,认为他好吃懒做,惹是生非,不堪造就。姑姑虽然心中怜惜他,但毕竟外嫁,加上自身家庭负担重,没法管束和教育他。他的邻居们都不看好他,纷纷说这孩子长大后要牢底坐穿。
从上述系列访谈中,我明白了孩子身上问题的根源所在。他生活在一个缺爱和缺钙的家庭,灵魂干燥,价值观混乱。
他缺爱,我就投其所好给予他充足的爱。这份爱,既是师爱,也是母爱。既有接纳,也有懂得。很快,他就对我产生了信任感和依赖感。
待到男孩对我心服口服,言听计从时,我就帮他重建价值体系,教他明辨是非。比如他以前带刀上学,在他的价值体系里,他认为身上藏着刀子很酷,可以当老大,可以吓唬人,还可以保护自己。我就告诉他以前的想法是错误的。带刀上学,不仅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还会吓到同学导致自己没朋友,更重要的是,老师也会感到害怕,不接受这种行为。由于他特别在乎我的感受,对我的建议没有抵抗,很愉悦地接受了我的教导,再也不把刀带到学校来了。
除了访谈之外,我还根据他的行为表现,阅读《青少年心理学》,从中找到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基础。原来男孩搞出各种不良行为,均是因为长期被忽略,心中缺爱所致。加上身边的抚养人和教育者对他缺乏正确的价值引领,这就使得他的言行乖张,无法与周遭的人和事共情。还有,他学习成绩差,也不善于与他人建立关系,不知道怎样与自己,与他人,与这个世界和谐共生。
从男孩子的种种行为,我联想到了 《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杨过明明是一个问题学生,但他后来却成长为神雕大侠。是什么原因让他脱胎换骨,活成了世人景仰的样子呢?我反复分析了杨过的成长际遇,找到了三个转化特殊学生的策略:
其一,杨过14岁时,也就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刻,郭靖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桃花岛亲自教导。郭靖帮杨过重建了正确的价值体系,让他从一个小混混变成了好孩子。郭靖就是杨过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精神教父。班主任就应该像郭靖一样,要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盏明灯,前行路上的重要他人,精神世界的守护者乃至创造者。
其二,杨过少小失母,心中缺爱,情感世界一片荒芜,但他遇到了孙婆婆和小龙女。孙婆婆无条件地爱杨过,甚至还为了救杨过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小龙女则给了杨过亲情、友情、爱情。一老一少两位女性,让杨过的情感世界变得饱满而充盈。一个人的情感世界非常饱满,又有强大的外部支持系统,他绝不可能变成一个坏人。班主任必须要像孙婆婆一样,无条件的爱自己的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爱的滋养。
其三,杨过还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教练——雕兄。雕兄与杨过亦师亦友,既管束他,又呵护他。既教他绝世武功,又给他做陪练。杨过练就了非凡武功,在波谲云诡的江湖里,不仅能够自保,还能行侠仗义。这就是他成长为神雕大侠最重要的环节。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除了给予学生爱,帮他们建构价值体系以外,必须要教他们应对各种问题的技能。
我通过访谈找原因,阅读心理学找理论,再从杨过的成长经历中总结转化特殊学生的规律,总算找到了改变男孩的正确方法。最终,男孩在我的教导与影响下,脱胎换骨成长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
如果仅仅把男孩拉回正轨就算圆满的话,充其量叫解决问题,不叫做课题。因为课题不仅要有过程,还要有成果才能结题。于是我把与男孩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撰写成文,在撰写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最终形成了转化特殊学生的科学思路。我不仅把学生拉回了正轨,还收获了一本转化特殊学生的教育专著,书名是,《孩子,这不是你的错》。2013年,这本书还获得过“影响中国教师的100本图书奖”。
经历了从问题到课题的过程,我再也不害怕学生产生问题了。因为每一个看起来棘手的问题,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