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三岁多,被这“起跑线”气氛烘托的,孩子妈妈早就开始了各种“班”的考察和试听,自己也有幸参加了几次这样的陪听。
几次下来,我也纳闷了,这无论是什么英文课,各种技能课,听了几次课程后,我就倍感疑惑,这大量的信息输入,这到底是起跑啥呀?这所谓的起跑线都是谁造出来的。
当我们在谈起跑线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很多人谈起输在“起跑线”上,就是指让孩子开始的时候就不能不如别人,所谓的不如别人更多是给孩子的教育环境更好,而这“更好”就是通过圈养孩子输入更多的信息来体现。
于是各个用心良苦的家长就投入到了“起跑线”的大比武中了。给孩子安排的满满的,孩子过的码农还辛苦。
在陪孩子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即便是周末,很多家长也是给孩子报了各种班,各种补习,各种课。。。。看到如今小朋友的现状,我还真是怀念自己曾经的童年时代,曾经的散养时代。
在我看来,所谓的起跑线,切换到表象模式,更多的是各种圈养的信息输入方式。集中在一起,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教导实现信息输入。
我们说生存环境决定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决定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又决定了生存能力。
如今,孩子们在被圈养的环境下成长,我总感觉有点不对,在圈养中的孩子形成的知识结构一定也是规则化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更是容易固化。
要知道,孩子终究要回到社会中去自己交换价值,社会是散养状态,曾经圈养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必然无法适应社会中的价值交换模式。
自己也有很多同事和朋友就是起跑线模式长大的,总之前半生就是在这样的圈养状态下成长起来的,但在工作中并没有很强的表现,并且适应能力很差。面对没有见过的事情,非标准化的人际关系,就显得无从下手,非常苦恼。
这都是被规则,圈养惹的祸,被各种商业教育计划了,作为家长总认为害怕别人会的自己孩子不会,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比别的孩子学的多点,好点,但其实走远了却忘了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我们总是把手段和目的混为一谈,甚至都不想谈。
也许我孤陋寡闻,但我真不认为学会英语,活着说什么美式教育,就可以让孩子真的在这个社会上更好的成长。跳出亲情,看个体,就会发现,无论如何每一个个体总有一天都要面对价值交换这件事。从这角度出发:
任何一个人需要具备的价值能力=生存必要的通用能力+解决细分问题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一定是建立在通用能力之上的,因此小孩首先要学会的是通用能力,即所谓的表达,思考,沟通,分享,等人文连接的能力。这些能力一定不是通过各种专业课程交出来的,更是孩子们在交互过程中不断适应长出来的。
毕竟不是所有孩子都学同一种课程,因此这个世界的孩子一定是多样的,每一个孩子要适应不同的孩子绝不是强制的教育,更是应该创造孩子多连接,多在一起交流和交互,在玩的过程中进行连接交互沟通分享,这才是真正的成长,而不是空闲时间都被各种专业的老师计划了。
但即便是我想让孩子早点认识到通用能力的重要性,在这个时代已然很难,到了周末,自己想带孩子去找其他小朋友玩,一联系,才发现身边熟悉的小朋友也陆续都去“起跑线”培训了。
如今真是被计划的童年,惹不起的“起跑线”。
今日思考,不起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