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孤独,哪怕性格再……”,那何来每个人之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孤独又是怎么得知的了?70亿人每个人都有表示过觉得自己很孤独吗
花了两周时间才粗略看完的《群体性孤独》给我了不一样的答案,让我从其他的角度和思维看到这个世界的不同。跳脱本书拉回现实,回到我最普通平淡的生活,对孤独,对群体性孤独的定义我也有了新的定义。
从个体来说,具体到个人的人生,来到世界是一个人来,走是一个人走,生而孤单。因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可能跟另外一个人共用一个脑袋一个身子一颗心,所以成长过程中尤其是你思维的变化,对各类事物的看法转变,也是孤单的,即便某一阶段某人或某些人会参与至你的生活或者有很紧密的联系,但整个一生,没人可以完完全全时时刻刻陪你走到底。一生里跟自己相处的时间实际最多,孤独是伴随终生的。这是有普遍性的特质。
从当下大环境来说,大部分人解决温饱的时间还不长,所以与以往吃不饱穿不暖物质匮乏的年代相比,当数千年来大部分人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接下来,这大部分的人不用担心饿死之类的事情了,在有了身体的生存保证后,有的人有时候难免会问问自己:接下来,那该去做什么呢?加之原本传统的社会道德体系解体,也没有新的体系完整建构起来,加剧了某部分人心中的迷茫。尤其年轻群体及老年群体这两个部分较之中年群体,群体性孤独显现得更为明显,这个不展开了,写不完了……
社会的变化,使得人们的孤独感加重,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改变,迁移已经是社会的常态,从东关往西关住都需要一个文化及环境适应的过程,何况从黄河到长江?黄河到珠江?等等以此类推。
但过去几千年历史中任意时间段的人们,我们没办法知道到底有没有“群体性孤独”,这种群体性孤独在社会中涉及面又有多大。毕竟占绝大多数的平民们或因不识字无法用文字表达内心的孤独,或因书写孤独的纸张等一切直观承载孤独这种情感的遗留物不易保存,或者在时间流逝中逐渐消失,但技术发展的今天,网络新媒体时代的今天,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在社交网站上培育友谊,同时又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朋友。他们整天联系但并不确定他们是不是真的在交流。他们对友谊感到迷茫。数字化的友谊发生在表情符号引起的情感里,经常建立在快速回复而不是思考的基础上,这可能使他们变得肤浅。对于无生命的人际关系,这种肤浅则会造成更大的问题。他们对人际联系的期望值开始降低,最终会满足于机器人的友谊之中不可自拔。
引用文中的一段话:在虚拟语句和计算机游戏中,人们被压缩成了角色。在社会网络里,人们被弱化成了人物简介。通过移动设备,我们在移动中彼此交谈,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如此之少,几乎没有。事实上,我们用一种新的缩写语言进行交流,字母代表了词语,表情符号代表了情感。我们不再开口闭口问“你好吗”而是问一个更狭隘的问题:“你在哪儿”和“最近发生了什么”。一些好问题能够让你马上知道某人所在的地理位置并制定一个简单计划,但它们并不适用于开展一场复杂的情感对话。我们彼此联系得更加紧密,但奇怪的是,也变得更加孤单。
的确,我们沉迷于网络社交,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迷恋网络游戏,成为情感机器人的依赖者,这种情况的“群体性孤独”。社交“群体性孤独”会使得人们更加痴迷于互联网环境,并且心生攀比,这种不良的心态会使得其生活变得更加孤独。“群体性孤独”还会影响人们理性辨别能力的培养,对于社交“群体性孤独”的人而言,我们对于尊重和爱的需求是虚拟化的,片面地认为陌生人对于自己的点赞,就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关怀,可怜又可悲。
我们这个社会在近几十年有各种巨大的变化,社会中的人们无一不身处这些变化或受到这些变化影响,愿我们都能找到属意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