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跟着《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写的第二篇文章原题为:通过对产品分类,找到自己定位——我想做什么样的产品。从多个角度分析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产品是什么类型(由于还没开始,所以理解成想做的产品是什么类型。),思考应该在什么方面加强。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第二章,产品分类。而这一章的作业要求读者去试一试分析自己“在做”或者“想做”的产品是什么类型。这一章我看了两遍,或者说三遍——扫了一遍,又做了一遍笔记(基本就是简略抄书),然后看完第三章又回来看了一遍。
倒不是我勤奋,而是产品分类这玩意,其实很难记得住。虽然没有人说学产品要把这些都背下,但我作为工科出身的人,不太敢在没背下之前就说自己能融会贯通。
不过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是有关产品的定义:产品是用来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事实上,记住这一句话后这一章就能更好的记下来,也好剖析任何一个产品的性质。我的梳理方法也在此时和这书的脉络笔记合而不同。接下来的内容参考了书上,但更多是复盘我的思考历程,如有其他见解欢迎沟通。
先回顾一下“产品是用来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这句话。“问题”一词是值得深究的,因为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多。所以就来到第一个环节:什么样的问题是我们想解决的?这一块内容看似浅显,但我确实在后面对应上了。
我今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我唯一一对入耳式的耳机,上面塞子掉了,我找了半天找不到,楼下小店又没专门买的,迫不得已,我只好上淘宝去买了一堆耳机的软塞,缓解问题的同时防止以后丢了。
这个问题之中,我一开始的问题是似乎是:我的耳机塞子掉了。这个问题产品能解决吗?似乎不容易,而且我一开始并不打算求助产品。我是在意识到自己“找不到”,然后又“买不到”之后,才去淘宝下单。而作为一个极其省钱的人,让我主动去使用购物功能的原因是:我找那玩意越找越头疼。
而这个头疼,也是这篇文章立足点所在。随着互联网产品越来越普及,大家“上当受骗”去为产品付费的意愿似乎越来越弱(这一点我以后做问卷调查会去验证),能免费尽量免费,但凡出一分钱都觉得是耻辱。比方说,B站大会员以前大家觉得充一下也无所谓,而意识到大会员提供的作用有限并主动停止自动续费的人越来越多了。
而且这种意愿有越来越深化的趋势,就像半佛老师经常说的一样:谁又不爱白嫖呢?
以前盈利的方法是:提供优质等值甚至超值服务让人付费,这种产品首先在2B会更多一点,因为大多是买你这个来赚钱或者便利赚钱的,就不会觉得掏钱就是亏;然后在2C这一块上,知识付费、内容付费也倾向于用这种方法,因为选择去求学的人本身也相信“一分价钱一分货”。
2B VS 2C这块在书上有讲,就不说了。
但这种在我看来,是少数。多数的产品现在重点在于利用用户的“头疼”的赚钱,而这个头疼有一个更好的词,叫“焦虑”。焦虑是一种最本源的付费原因,百度网盘缓慢的下载速度导致的焦虑让你充VIP、游戏里抽不到自己想要的老婆的焦虑让你忍不住氪金、饥肠辘辘而工作忙碌的焦虑让你点个外卖。不是只有冲动消费才是利用焦虑,客观上让你焦虑,而付钱能借产品解决的事实也会让用户掏钱。就比如我今天丢的那个耳机塞,不买我就得在宿舍外放听网课,这种打扰他人的担忧也是我上淘宝的理由。所以请不要把焦虑付费认作是什么邪恶的东西。
所以这里我们已经做了一个划分,而我倾向于焦虑付费。
接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成分有三种:用户、需求、场景。
用户这一块,我作为学生很难去揣摩“大人”的心思,所以去揣摩学生是最好的;而在我软件工程的学习中,产品经理如果能充当用户,也能降低对同理心的想法,因此我决定就试试学生这一块的内容。
那么是什么需求呢?需求这里可以偷偷换成“焦虑”来想,因为我们是焦虑付费嘛。来考虑一下丢耳机的情况吧,我真的没有解决方案吗?其实是有的,比方说我去楼下买一整个耳机,但那样就要20多块钱,而且原来那个好的耳机又无处安放;而淘宝对我而言,也不是最佳选择,因为要等好几天不能及时。
像这种“小”而“不及时”的事情,很多时候反而让人很抓狂,但只是这样子,似乎还不够。假设我们就解决一个耳机塞,或者解决一个学生偶尔丢失的东西如何快速购买的方案,这东西做出来就知道会暴死,因为不是学生们共同的焦虑。
还有,假如我们做的是B2C,也就是自己买东西卖给学生的话,也很难买的齐全,今天一个耳机塞,明天一把剪刀,后天可能是一袋咖啡粉,而如果买不齐全,那这个产品“及时获取”的优势就没了。
所以首先,这个产品最好是C2C,而且应该是S2S(student to student)【自创的怪词hhh】
那能不能把这个问题做的更大一点呢?比方说,我把这事情做成一个校内的交易产品?就好像淘宝一样,只是卖家与买家都是校内的学生?比方说,服务不止步于购买,包括借与还,包括其他?
而考虑买卖双方,这就是双边关系,特殊的是,我们这里买卖双方来自同一个用户群体:学生。这会改变到一些细节,比方说我们给用户分配账号的话,不应该以“买家”“卖家”来区分,而可能是“学生”与其他类型的账号。
事实上,这个东西在学校里是有的。以我所在的武汉大学为例,每个院内都有各种各样的供需交流QQ群,大家可以在里面提出要什么、出什么,然后看到的人就可以去私聊了。
但QQ群毕竟强在社交,交易的能力确实不好。比方说每学期开学的收书季,一大堆人哐哐往上说“我要什么书”“我出什么书”,经常是一个人发了好多遍都没法让相应的人看到,这就是“需求类型”和“产品”最终没对上的问题。我要做的是满足“交易”需求的产品,未来可以发展成平台,但社交并不是必须满足的。
那么从工具开始,我们就要对这个产品有一个实际的想象了。首先,它应该是什么样的?考虑到学校内大家使用的情况来看,我倾向于做一个小的APP,最好是借用微信小程序,因为校内各种小程序已经培养了学生使用习惯。微信小程序另一个好处是呈现形式好找参考。然后,这样的一个软件并不需要线下硬件支撑,但需要一个客户端作为个体连接来互动,在形式上算CS(Client-Server)形式。
到这里,一个小程序已经出现在脑海里了:一个用户可以在上面注册登录,发布自己能买/卖的东西,可以联系卖方的仿淘宝软件。
接下来是,我们未来的盈利点在哪里?交易抽成是一个可能的点,但学生的“白嫖意愿”似乎很深,要做考量;入驻收费似乎也是一个好选项,因为有不少学生已经尝试在赚别人的钱了,比如说宿舍内饮料零食配送、低价打印等等;又或许我们可以接广告,如果未来出名了,可以拉赞助,甚至可以接各类社团或部门的招新/活动广告……
这些都是未来实际做需求分析和用户调研需要探索的内容。
而到此,我们的产品也开始有了个雏形,接下来就是开始研究的过程了。顺带一提,虽然我说这是自己想的,但在判断性质上也扣到了书上的内容,所以应该……应该算是满足了MECE原则吧,大概。
下一章的书我也看完了,等我忙完手上的简历后应该会对这个产品做进一步的分析。哦,这个产品的名字我已经想好了,就叫“嘿!We购!”(谐音Here We Go,来自我很喜欢的鬼畜作品黑喂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