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说:‘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懂得事情的先兆的人真是神人啊!先兆,是事物发展的开始,是吉凶的前兆。君子见机而动,不要等待。
就在朝廷大臣正在议论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的时候,刘濞也在害怕削夺封地之事没个头,甚至会带来更大的灾祸,于是又打算举兵叛乱。刘濞刚愎,觉得其他诸侯王没有足以共商大事的,但当他听说胶西王刘卬勇武、喜欢打仗,诸侯都怕他时,决定派中大夫应高去游说。应高跟刘卬说:“现在皇帝重用奸臣,听信谗言,侵夺削弱诸侯国,对诸侯王的惩罚一天比一天厉害。俗语说‘狧糠及米。’先吃糠最后才会有米吃。吴国和胶西,都是知名的王国,朝廷一旦盯上了,就不会有好日子过了。吴王身体患有内疾,二十多年没有入朝,时常担心受到怀疑,无法表明自己,天天胁肩累足地夹着尾巴做人,仍怕得不到朝廷的宽容。我听说大王因出卖爵位的事受到了朝廷处罚。我也听说了其他诸侯被削夺封地的事,但按所犯的错误来说不应该受到如此的处罚。朝廷恐怕不仅仅是要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啊!”刘卬说:“我确实有被削地的事。你认为该怎么办?”应高说:“吴王认为与大王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吴王想因时循理,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天下消除祸患。我想您也同意这样做吧?”刘卬大吃一惊,说:“我怎么敢做这样的事!皇上虽然如此对待我,但我宁愿一死也不敢造反!”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蛊惑天子,侵夺诸侯封地,诸侯都想背叛了。天现彗星,地生蝗灾,这是千载一逢的好时机。天下愁恼困苦,圣人就应该挺身而出。吴王一方面向朝廷提出诛晁错的要求,另一方面则跟随于大王之后,纵横天下,大军所向者降,锋芒所指者下,天下无人胆敢不服。大王如果真能答应,吴王就率领楚王攻下函谷关,据守荥阳、敖仓的粮库,抵御汉军,整治好驻地,恭候大王到来。如果幸蒙大王光临,就可以吞并天下,吴王和大王平分江山,不是很好的事吗?”刘卬说:“好!”于是应高返回吴国,向刘濞报告。刘濞怕刘卬不践行诺言,亲自前往胶西国,与刘卭当面定约。胶西国群臣中有人知道了刘卬的意图,谏阻说:“诸侯的封地还不到朝廷的十分之二,发动叛乱而使太后担忧,这不是个事。现在侍奉一个皇帝,都那么不容易,如果真要造反,到时两个君主并立相争,祸患会层出不穷。”刘卬不听,还派使者与齐王、淄川王、胶东王、济南王约定共同举事,这些诸侯王都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