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广州又零散陆续爆发。可能不知道几时小区也许就是下一个。
和外地朋友聊天,她已经封控一段时间,产生了各种焦虑不安。
所有心情都是理解的,并且也是正常的。
学习绘画心理学,有个魔法壶的心理画。
就是你想象自己被一个魔法师,把你抓进一个充满魔法的壶里,你有什么感受。
你在壶里待了一天一夜,不觉得渴也不饿,你这个时候又会怎么样?你在做什么?
不知道在壶里过了多久,有一束阳光照进来,你这个时候又会怎样?你又在做什么?
一年过去了,你又会有什么感受,在做什么?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实反射,和我们现在所处的困境,何其相似。
我记得当时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画:
有人看起了各种魔法书,要成为更厉害的魔法师,一年后她已经出去了,并且打败了抓她进去的魔法师。
有人在魔法壶里种了各种好看的花,把里面变成了魔法森林。
也有人在壶里造出了大海沙滩,抓鱼晒太阳。
所有这一切,都是从最初的恐惧、不安里慢慢转变。
我们在被束缚的现状里,如果一直处于对于未知的恐惧,烦躁,埋怨,一年后会如何?
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新冠一代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次生灾难。
里面提到一个“镜像思维”,就是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
孩子的影响是不是真的那么大呢?
仔细想想,我的孩子就属于这代孩子。
他自记事起(虽然8个月时也出国了,但已不记得),就要核酸,要戴口罩。好像已经习惯。并且以此为乐。
对于这一切,对他而言,也许不过是一个游戏。与经历过强烈对比成年人来说,创伤后遗症较小。
对他来说,在楼下的花园玩耍和去户外的大森林里玩,一样可以兴高采烈,玩得不亦乐乎,各有各的精彩。
甚至,在他的想象里,他可以和小草玩警察捉小偷的游戏,小草就是小偷,他用手指假装枪,到处在野草丛里找小偷。
这个小偷,是在哪里的草,重要吗?
所以,我们要学习PTGD(创伤后成长),在暂时的低落后,有更好的自我觉察,有着积极的心态,寻找改变。
如果我们无法在有着浅浅阳光斟酌的餐厅喝一杯气泡柠檬水,那么也可以在自家的阳台布置一个柠檬树下的米其林餐桌。
我们期待改变,也会觉得无能为力。
但在等待的过程,是不是也应该做些什么。
印象深刻是一篇关于14岁密接女孩写下独自隔离的84天的文章,她如何学会自我照顾,后来还照顾爷爷奶奶,写下了一些趣事,也没忘记订购花,在束缚中寻找快乐。
最后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
“哪怕遇到黑暗,我也不会忘记去寻找暗处萌生的每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