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亚丁不是个笨小孩,而且亚丁看上去也挺“老实”的,但是亚丁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
我对亚丁跟踪观察了一个月,基本上把原因找出来了:亚丁不善于听课。
课堂上只有“听讲的”和“不听讲的”,怎么还会有“不善于听讲的”呢?咱们一起来课堂上看看——
上课前,亚丁不是那种喜欢在教室里外追逐打闹的孩子,他喜欢安静地坐着出神。但是也仅仅是坐着,并没有其他意思。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亚丁慢吞吞地收回目光,开始一样一样地从书包里往外拿各种用品。亚丁的书包很大,里面装的东西非常多,要用的总是在最不好找的地方,所以知道老师这边喊了“上课”的口令亚丁还没有把自己要拿的东西全部拿出来——慌慌张张地弯着腰一边在书包里翻找,一边抬起屁股离开座位算是向老师行了礼。
老师回礼之后同学们落座了,亚丁的乱七八糟也终于拿齐了。
老师开始讲课了,亚丁在收拾自己的书桌;老师让同学们记笔记的时候亚丁也在记。但是亚丁总是跟不上大家的节奏,经常是大家都记到第三句了亚丁第一句刚写完,于是整节课就见亚丁辛辛苦苦地写呀写的。
转眼下课了,亚丁又开始出神……
二
翻开亚丁的课本,满满的都是字,记的东西倒是蛮多的。但是如果问他批注的都是针对哪些问题的笔记,他却往往说不上来。亚丁的卷子出错的都是小细节:错别字、漏题、写句子不完整……每道错题分值都很小,但是积少成多,一算总成绩就落后了。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也会发现亚丁“不善于听”的问题了。亚丁的不善于听不是他不愿意听,而是他没时间听以及他不知道听什么。
一般来说,老师从孩子们小学刚入学的时候就在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但是由于这时候学生年龄小,学习习惯在养成的初期阶段,所以老师会把需要孩子们预习的内容进行拆分,设计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然后让小朋友们逐个完成。等到孩子们到了中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基础知识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学习习惯也在渐渐养成中,这时候的学生就应该学会课前自主预习了。
为什么课前要预习呢?因为只有课前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学生才能知道自己在即将到来的这节课上哪些“已经明白了”,哪些“还不确定”,哪些“已经关注到了”,哪些“想听听别人的看法”,然后在课堂上才能有目的地“听”。
三
再来看亚丁的做法,是不是折射出很多孩子的影子呢?——课前不知道做好上课准备,这是没有合理分配利用时间的习惯;刚上课的时候慌慌张张,后来紧赶慢赶,这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笔记记过之后却不知道记了些什么,这是因为记笔记之前目的不明确,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没抓住。
类似亚丁的小朋友要想提高提高成绩,我建议从改善听课习惯入手:
首先,课前一定要预习。什么是预习呢?预习指的是在学习某种知识之前提前自己学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语文课前预习为例,上课前同学们应该把课文反复地大声读几遍甚至十几遍,达到读课文不丢字、不破句、不错音、有节奏、有感情的水平,这是预习的第一步。然后借助工具书把课文中的生字、重点词语逐个记住音、形、义,会读、会解、会用,这算实现了预习的第二步要求。第三步要求同学们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对课后题进行独立思考,标注出自己的想法、疑问。“想法”是课堂上要与老师、同学交流的,“疑问”则是课堂上要重点学习的。
带着问题进课堂的孩子,学习目的是很明确的,听讲效率就会高,各种笔记是有的放矢地记录,在练习和复习的时候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除了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以外,还要“学会”听讲。听讲可不仅仅是安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听讲的人一方面要“听得进”,另一方面要“听得懂”。
“听得进”指的是学习态度端正,遵守课堂纪律,不随意插话、接话,参与讨论的时候讲礼貌、合时宜。
小童同学和亚丁的情况就不一样。小童是个活泼外向的孩子,下课跟同学们追呀跑呀那叫个生龙活虎,不管在哪里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课堂上小童也很活跃,特别喜欢回答问题,有时候举手了老师没有请他,他就直接插话。可惜小童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所以小童回答问题的次数虽然多,但是有见地的想法并不多,甚至有时候想法还是不正确的。
然而小童没有把老师的提醒放在心上,每次老师讲课他仍然在下面接话。老师重复重点词句好帮助同学们把笔记记完整,他的声音比老师还大,老师说一遍他抢着说一遍。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说的跟老师说的不一样,是错的,可是由于他的声音大,竟然有好几次同学们把他的错误说法当笔记批注在书上了!
时间长了,同学们对小童就有意见了,觉得他太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小童自己的成绩也不好呀,他的问题在于课堂上听不进去,只是凭借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想向外“输出”想法,却不懂得“吸收输入”新的知识,怎能获得进步呢?
所以,课堂上虽然讲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但是一定要合乎时宜地发表看法,教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别人感到你的存在令人舒服嘛,希望课堂上同学们也会感觉你的存在令人期待。
最后来说说“听得懂”。经常有家长会在接孩子的时候悄悄问“老师上课讲的你听得懂吗?”其实有时候家长也不明白什么叫“听得懂”什么是“听不明白”,可能大多数人认为问一问心理上会觉得踏实些吧。
“听得懂”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能抓住老师课堂所讲的重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解答课堂重点内容。
所以,课堂笔记和练习作业都不应该是负担、摆设,而是应该作为资料而常读常悟常新。
鸣鸣是我的得意门生,虽然已经毕业好几年了,但是我经常想起她。鸣鸣让我时时想念的原因不仅是她优异的成绩,还有她超强的组织能力。鸣鸣会在早读前就把同学们组织进教室,领着同学们读课文、读课后题、读练习册,有时候同学们读的不整齐,鸣鸣会批评,问道“老师当时是这么讲的吗?”那样子活像一个小老师。
对于有的同学回答错误、笔记不完整的,鸣鸣会主动帮助他们纠正过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鸣鸣自己也巩固了知识,所以毕业的时候鸣鸣因成绩优异能力突出被光荣地评选为“市优秀少先队员”。
鸣鸣的优秀在于她不是一味地埋头苦学,也不是学完就忘,而是学习的时候抓准重点方向,常常温故知新。就好像一个茶壶,不仅能接受新水注入,而且经过浸润酝酿还能输出新的生成,这不正是学习上举一反三的能力吗?这才是真正“听懂了”呀!
四
从课前预习到课后举一反三,中间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是“听”的过程。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一连串的数据告诉我们,人有约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所以,会听的才是聪明人。
把“改善学习习惯,学会听讲”这个建议送给亚丁,也送给也许有同样问题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