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讨好,叫合群
为了合群,你做过哪些勉强自己的事情?
下班后你想安安静静躲在家里看电影,同事张罗着晚上聚一聚,说大家好久没有一起热闹了,必须到场,一个都不能少。你本想拒绝,话在嘴边绕了一圈,怕被人议论不合群,又咽回去。
吃过饭,有同事嚷嚷着第二天是周末,不如玩得尽兴一点,去唱唱歌。本想吃过饭就回家的你,怕打扰他人兴致,只好随大流赶赴午夜场。
聚会结束后,拖着一身疲惫回家,洗完澡已是后半夜,想想被耽搁的计划,你在心里暗暗发誓,下一次一定要拒绝这样的无意义聚会。
可是等到下一次,你依然会犹豫着答应,说不出拒绝的话。
有人说,同事之间需要联络感情,彼此打成一片,这样有利于开展工作;也有人说,你不合群,下一次人家就想不起你了。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得不去做一些合群的事情,以期融入集体,不被他人孤立。
不知你是否想过,这种为了合群而合群的行为,有时就是一种讨好。
讨好的本质其实是一种逃避策略,因为无法面对拒绝他人的后果,害怕拒绝他人后会引起误会、会让人失望、会改变自己留给他人的好印象,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不得不讨好他人。
讨好别人,故意合群,或许有利于维系人际关系,但是面对内心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消耗。
每一次合群与讨好,换来稳定的人际关系的同时,也必然带来空虚及精疲力尽。
有时想想,人生这么短,我们必须讨好别人,做个合群的人,才能过好这一生吗?也不见得。
作家毕淑敏在《破解幸福密码》一书里如是说:
我们的生命,不是因为讨别人喜欢而存在的,我们是自在之物,我们不必讨任何人的喜欢,就可以欢天喜地地背负大地,面朝青天。只要你认定了这一点,枷锁就被打开,你就可以自由地呼吸了。
深以为然。
很多时候,我们活得太累是因为肩上的枷锁太重,不要想必须做什么,多想想不必做什么。做人,不必讨好,也不必合群,走好自己的路就够了。
不讨好别人,不委屈自己
人这一辈子,谁都希望被很多人喜欢、认同,可现实往往是,我们总能遇到不喜欢自己、不认同自己的人,就像无论换到哪个圈层,都能遇到讨厌的人一样。
在人际交往中,你遇到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比例差不多,被人喜欢和不被喜欢的比例也差不多。
明白这一点,遇到不喜欢自己的人,也就能淡然处之了。最坏的结果不过是,从此以后再无交集,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想不开,非要讨好那些对你没有兴趣的人,你一定会费尽心思、委屈求全,事事以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为第一位,处处忽略自己的需求,隐藏真实的自我及情绪。
等到一个人的时候,再慢慢消化那些因为讨好他人而积累的负面情绪。
这样的你,并不快乐,也无法维系好人际关系,因为靠讨好换来的关系,并不稳定。
很多时候,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不会被珍惜。
别人很容易得到你的温柔、周到、笑脸,便觉得你就是这样一样性子柔弱的人,偶尔会试探你的底线,不把你放在眼里,甚至做出一些伤害你的事情。
有些人本就不是同路人,你的主动换不回真感情,你的讨好换不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既然如此,又何必讨好别人,委屈自己?
不如把讨好他人的精力和时间花在自己身上,学会爱自己、取悦自己,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是对生命中最大的幸福。
正如蔡康永这样描述幸福感:
我对于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我可不可以常常对很多我不喜欢的事情说“不要”。
学会对不喜欢的事情说不,维护好自己的利益,能干脆说不,就不要委婉拒绝,别害怕拒绝会破坏人际关系。
真正值得维护的人际关系,一定不是带着委屈强求的。
不必假装合群,独处有独处的妙处
如果人际关系需要你不停讨好,假装合群才能维护,那么这肯定不是一段值得维护的关系。
假朋友,再合群都不会对你真心相待;真朋友,不合群也不会就此疏远。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中;那把后半辈子还给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这句话还应该加上一句:如果讨好和假装合群让你活得不自在,那么你需要做的是——适当远离人群,试着独处,去体味独处的妙处。
独处不意味着孤独,独处的意思是,即使一个人呆着,也有事可做。
会独处的人,享受独处带来的充实感。
独处时,去钻研感兴趣的知识,去学习一门手艺,在一方小天地中随心所欲做所有喜欢的事情。
朋友圈里有位姐姐,不喜社交、酷爱独处,别人或许觉得她性格孤僻,不好相处,实际上她只是不想故意合群,更不想融入自己不喜欢的圈子里。相比合群,独处让她更快乐,更充实。
这位姐姐非常擅长利用个人时间,学习琵琶考了证书后,又顺利考上了家乡的公务员。回到家乡后,依然坚持从前的作息,十点睡觉六点起床,早起的时候用来读书、写东西,不混迹酒局,不呼朋唤友。
独处对她而言是享受,是充实,而不是孤独。
与其故意合群,不如学会独处,在独处中成长,让优秀的你吸引优秀的人
人这一辈子,重要的是心态,拥有怎样的心态,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对待他人不必讨好,对待不喜欢的事情不必合群。
学会为自己而活,才能过好这一生。
文/花影人间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