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冬至后105天,清明节前一二日。
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已经成为历史,南方人或许还保留着这一习俗,但对于生长在北方的我,对寒食节的概念已经非常模糊了。
寒食节在唐宋时最盛,关于它的来历有这样一个典故: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登基之前流亡在外十九年,生活异常艰辛。
在最为贫困的时候,陪他一起流亡的介子推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煮了给晋文公充饥。
后来,晋文公登基,犒赏有功之臣,介子推便携老母躲进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受赏,想出一个放火烧山的馊主意。
大火烧了七天八夜,介子推没有出来,反而和母亲一起被烧死在大山里。
晋文公后悔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确立了寒食节。
寒食节这天,人们不能点蜡烛照明,更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提前准备好的冷食。因为所吃的食物没有温度,所以叫作“寒食”。
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过后,百姓重新生的火,叫作新火。受帝王宠信的大臣和皇亲国戚,有时会收到皇帝赐的新火。
苏轼诗词里说的“一别都门三改火”,意思就是都门分别后,已经生了三次新火,时间过了三年。
还有那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这里的新火,就是寒食节之后,重新取的火。
生活有悲就有喜,有的人寒食节是快乐的,有的人却是悲伤的。一如我们今天的诗人孟云卿。
孟云卿的这个寒食节是孤独困苦的。
流落他乡的孟云卿不但没有资格得到帝王赏赐的新火,还贫穷得燃不起火,只能吃些干粮。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草长莺飞,繁华如锦,碧草萋萋,带给人以希望和憧憬。
江南的二月,正是繁花盛开的时节,一片如烟似雾,美轮美奂,仿佛人间仙境。
然而,独自漂零在他乡的诗人,偏又遇上了寒食节,思乡之情愈加强烈,内心更是感到无限的悲凄。
潦倒失意,生活贫苦的诗人,经常是三餐不济,不见炉灶烟火,基本上是每天都过寒食节哈。
于是,诗人感慨到:正好不必为了明天的断炊习俗,去纪念古代的寒士介子推啊!
孟云卿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他曾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进京赶考,由于政治黑暗,铩羽而归。
名落孙山的孟云卿流落到江南,过了一段非常凄苦的生活。
这段经历和杜甫在同谷的生活差不多,基本的衣食都满足不了。这首诗便是在这种境遇下所作。
孟云卿,今山东省商河县西北人,约生于725年(唐朝开元十三年)。
孟云卿家贫少孤,早年耕读嵩阳,年二十而学成。天宝中应举不第。
肃宗乾元元年(758),客游长安,曾和杜甫相晤,杜甫有《酬孟云卿》诗。
代宗永泰(765~766)中,始为校书郎,将游南海,时诗人元结罢道州刺史任,作诗文以赠行。
大历初,流寓于荆州。大历八年(773),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将北返,与韦应物相遇。
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说:高文激颓波,四海靡不传,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足见对孟云卿文学造诣的推重。
其诗作如实地描写了当时民众在战乱中的苦难,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以及与亲朋故旧的情谊。
766年(大庆元年),孟云卿远往南海,元结作诗赠别,题为《送孟校书往南海》。
孟云卿早年曾科场失意,流落于荆州一带,过着贫苦落魄的生活。
无亲朋好友可投而又为失败之情所困扰,这样的生活对任何人来说大概都是对身心的双重折磨。
久而久之,挣扎于重压之下的人或许会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
《寒食》一诗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
《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唐•孟云卿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孟云卿在寒食节时候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于他飘零贫困流落江南的时候。时值江南的繁花开满枝头的寒食节前夕,诗人思念家乡亲人,心情愈加悲伤。进而写到社会现实贫困人家没有开火做饭,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因为寒食节的原因。
该诗表现了诗人在寒食节来临之前的思乡之情,以及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诗中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江南的二月,正是繁花盛开的时节,一片如烟似雾,而我独自远在他乡,偏又遇上了寒食节,内心感到无限的悲凄。
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
堪悲:足够感到悲哀。
第一句“二月江南花满枝”描写物候,兼点时令。寒食节在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
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
第二句“他乡寒食远堪悲”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
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
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乐景衬哀景,即反衬的艺术手法。
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贫穷的生活经常三餐不济,不见炉灶烟火,正好不必为了明天的断炊习俗,去纪念古代的寒士介子推啊!
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
不独:不仅仅。 明朝:明天。
子推:介子推,春秋时人。介子推即与其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文公遍寻他不见,便焚山求索,结果被烧死。后人为纪念他,于寒食节日不举烟火。
最后两句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
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
历来咏寒食诗就很多,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
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
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难堪的辛酸。
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
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纵观全诗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像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
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
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