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为期两个礼拜的农耕版块后,我们进入了测量版块学习。
三年级的孩子开始走出梦幻的森林,自我意识逐渐清醒,这个阶段学习测量,就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世界,更好的立足于世界上的。三年级的测量包括:时间,长度,重量,容积。由于时间更具有精神性,班上大多数孩子还没到九岁,相对而言还较梦幻,所以我们从时间测量开始。
开始的第一节课,我问孩子们“时间是什么?”,孩子们不约而同地看向了教室墙上的挂钟。难道时间就是挂钟?是手表?
时间看得见吗?摸得着吗?孩子们陷入了思考中。。。好像都说不出所以然,都说好难描述啊。突然,坤坤说:以前小时候,我姥姥总对我说“要抓紧时间”,我很不明白。我问姥姥,时间在哪?我又看不见它,怎么抓呢?
孩子听了都笑了。说,是啊,时间长啥样?抓得紧吗?太奇怪了。
接着,我让孩子们回想很久很久以前,古人怎么知道时间的?他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呢?这时,有孩子说,农耕的时候住在巴农叔叔家,我听公鸡打鸣就知道要起床了。大家好像突然被启发了,打开了话匣子。陆续有孩子说,我们可以看太阳,一天有日出和日落。还有看月亮,月亮每个月会有阴晴圆缺。还有看星星,北斗星会转动等等。。还有,看树木怕,由绿变黄。看动物变化,看自己,由小变大,变老。。
经过一番讨论和交流,我请孩子们把自己对时间的理解写成一句句话,最后,变成了一首“时间的诗”。
时间是一年的四季。
时间是一天的二十四个小时。
时间是黑夜和白天。
时间是日历一页一页被撕掉。
时间是魔法精灵,把我变大。
时间是生命,值得好好的珍惜。
接下来的两周课程,我从探讨古人如何发现时间开始,到如何记录时间,以及太阳历和太阴历的出现,天干地支纪年等等。
主要讲了中国的时间纪年,对孩子来说根植于中国文化大地上是很重要的。孩子们在主课本画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画下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还有十天干,十二地支的故事,以及十二时辰对应的十二生肖。关于太阳历,太阴历,以及中国特有的阴阳合历,我们只是点到即止。之前我们给孩子讲过一些二十四节气,让孩子对古人如何用阴阳历进行农业耕种有所了解。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还会去深入理解。
天帝生了十个太阳,每个太阳轮流值班一天,分别起了名字叫: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为一旬。
古人认为天上有十二个月亮,每个月亮轮流值班一个月,还给月亮分别起了名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就有了六十甲子年纪时。还请孩子们把家人的出生年份都换算成天干地支纪年。
十二时辰对应十二种动物,每一个时辰都有一种动物特别的活跃。一个时辰叫“大时”,等于现在说的两个小时。
孩子们发现,十二个时辰对应的动物就正好是十二个生肖嘛。听着每一个时辰动物的故事,孩子们对中国古代的记时方法都赞叹不已,说古人真是太有智慧了。有的孩子说我们班有七只老虎,两只兔子,和一只猪。寅虎,卯兔,亥猪。孩子们根据2019年是己亥年,都分别推算出了自己出生年份的纪年。
除了主课本的抄写,孩子们还到户外做了许多跟时间测量相关的活动,比如,做日晷测太阳影子,在地板画出不同时间点的自己的影子,制作古代计时器“沙漏”,或“米漏”,或“油漏”等等。我们还两人一组数一分钟,一个人看,一个人听表针走动的声音,还有数自己一分钟的脉搏,呼吸次数,等等。
搞笑的是,学习时间测量的那两周,太阳总是被云挡着。太阳出现一会儿又不见了,想画影子都看不清楚。于是,有了孩子们突发奇想的“拜日仪式”。
没有太阳也没关系,我们用手电筒来模拟太阳的走动。我们在教室里做了这个实验,孩子们直观快速的看到了“日晷”上指针的影子在走动。
孩子们做的各种计时器,“盐漏”,“油漏”,“玉米漏”。。。雨泽做的盐漏最好用,被我用来做下课前收拾的计时器,计时约两分半钟。
时间是什么?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懵懵懂懂的,但带着他们用身体,用活动去感受,去测量,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吧。待你们再大些,会找到时间是什么的答案的。
接下来的两周,我们一起学习长度测量。大原则是以中国古代的长度测量为主,兼顾外国的一些古代长度测量故事,让孩子对长度测量有一个整体的图景。除了主课上的学习,也带孩子们做了许多活动,和实际操作来理解长度。
首先,从我们中国的长度测量说起。古代人没有尺子,他们用什么来量长度呢?孩子们纷纷举手,说用手,用脚,用身体,用头,等等。于是,我们就按照“手”,“足”,“身”这三个方面来讲。
以前,古人还没有统一的长度单位,都是按照自己的身体部位来描述长度的,有“一掌”,“一指”,“一拃”,“一臂”,“一庹”,有“布手知尺,布指知寸”的说法。
当说到“尺和寸”,悠悠就问,一尺是多长,一寸又是多长?于是,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尺,寸这些词是怎么来的。
古代用黍米来做长度测量标准,一颗黍米为一分,十颗为一寸,一百颗为一尺。
孩子们还亲自做了一把“黍尺”,非常有耐心,非常安静的在白纸条上将一百颗黍米摆成一条直线,孩子们很直观的看到了一尺的长度。从用手测量到制作“黍尺”,其实已经是由我制单位,向他制单位过度了,最后国家与国家之间才发展到公制单位。
孩子们拿着这把自己亲手制作的黍尺量了各种东西,书桌,教室,黑板。。。
我知道班上有几个男孩子喜欢三国人物,便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们查查张飞关羽刘备分别有多高。当他们用古代黍尺在墙上量出这些人物的高度时,都惊呆了,都说好高啊!关羽都快到空调那里了!
接着,关于用脚来测量,我们讲了一个“郑人买履”的故事:
有一个郑国人,他只知道读书,有一天读书读得入迷了,踢到了地上的炭炉,鞋子被烧破了一个洞。于是,他想去买鞋,可是不知道自己鞋子的尺寸。正在发愁之时,突然想起父亲在他小的时候曾经写过一个条子,上面有尺寸。于是他又翻箱倒柜找那条子,终于在一本破书里找到了,上面写着:吾儿七岁着些六寸。
他拿着那张字条去到集市上,走到一个鞋店门前。掌柜主动的问好,“客官,您要买鞋吗?我看你这脚应该穿十寸鞋吧!”可是,这个郑国人却摇头,说:“非也,非也。我爹说了要六寸的。”说完 把纸条递给了掌柜。掌柜看了直笑,只好拿了只六寸的鞋给他。可他怎么也穿不进。最后,他还是穿着这六寸的鞋回家了。还说:“我宁可相信我爹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都说要画下来,还自己添加了许多细节。幽默风趣的故事总是被孩子们喜欢。孩子一下就记住了古代人买鞋的尺寸。纷纷拿出黍尺量自己的脚,看看有几寸。
我们还说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跬就是单脚迈出的一步,两只脚交替各迈一步就叫“步”。说完,我们走到学校的操场,亲脚丈量了一下它的周长。有的孩子反复量了几次,才确定的在主课本写下:我们的操场有__跬。
讲完用脚测量,我们又讲到用身体测量的单位,有“一仞”,古代一个人的身高就叫一仞,一片孤城万仞山,万仞有多高?就是一万个人叠起来站着!“一寻”,两手臂上下伸直的长度叫一寻,所以“飞来山上千寻塔”里千寻有多高?孩子们就知道了嘛。
作为版块结束,我们绕着整仙葫半岛走了一遍,用双脚亲自丈量了这片土地!
除了中国的长度测量故事,我们还讲了外国的故事。比如,英国国王的脚,还有埃及法老胡夫,还有诺亚方舟有多大。
英国古代有位国王,用自己的一节大拇指关节的长度定为一英寸。罗马帝国曾有位国王规定他的脚长为一尺。后来这说法传入了英国。英国国王也把这个长度规定为一英尺。后来还用他的鼻尖到右手食指尖的长度规定为一码。所以,码成为了英国的主要长度单位。一码等于三英尺。一英尺等于12英寸。
在埃及,每年夏天尼罗河的河水总会泛滥成灾,淹没了河两岸的良田。人们因为分不清良田的界限而争吵不休。后来法老胡夫就规定自己的手肘的长度为一肘尺。人们就用这个长度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土地。据说,胡夫金字塔的高度有300肘尺。
圣经故事里有关于“诺亚方舟”的大小描述:长300肘尺,宽50肘尺,高30肘尺。讲完故事后,我们走到空旷的田野里,亲自丈量了诺亚方舟有多大!孩子们都感叹,要装那么多动物,真的要很大的船才行。
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饱含着古人对世界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测量不是孤立的技能学习,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是从生活中的吃穿用住行方方面面自然产生的。
短短的两周时间,孩子们不单用头脑学习,还用情感去感受,用身体去丈量。大家都说测量版块太有意思了!我看到了孩子们在逐步认知世界之后的那份自信!我也感受到了孩子们内心逐渐成长的力量!
很高兴能跟孩子们一起重新学习测量,认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