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没有被大雨堵在街上过了。看天气预报说是晴天,并无大雨,便放心去散步(七月三十日)。但在“后花园”转了一圈,忽然起大风,起黑云,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雷声,并不大,闪电也是有气无力,并不吓人。刚开始是稀稀落落的雨点,有点类似歌曲的“过门”,酒店呷酒之前的凉拌菜,忽然不期而至的它们密集起来,大雨滂沱了。
雨不可怕,躲在店铺“屋檐下”也淋不到,只是担心风大雨大,家里窗户未关会流进“漂雨”,会水淹“金山寺”,对楼下住户造成影响。虽然多年来楼下住户从未“投诉”过,或者上楼气乎乎的抗议过,但每逢大风大雨,一进屋头一件事是把“不速之客”弄干净,生怕漏下去了,将心比心,天上落大雨,屋里落小雨,换谁也会烦得要命。还有衣服也未收进来,淋湿了,洗澡没衣服可换(不好的习惯是背心与短裤连续几天积压,积压到无衣可换才洗)……街道低洼处马上积满了水,在街灯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佛“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汽车亮着的灯光与积水相映成趣,好像在火中穿行;或者那汽车着火了,带着火光疾驰而去。
等了几十分钟,看那雨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甚至越下越起劲,就想起一句俗语来,人不留人雨留人嘛。春宵一刻值千金,清凉一刻更值了!但想到家里的“灾情”便冒雨冲进雨帘里,逢山过山,逢水过水……
天地就是一大蒸笼,人们衣服越穿越少。露肩露背露大腿很寻常,不算什么。经常见一个男的只穿着短裤衩围着“后花园”汗津津地跑步,好像无数的“小溪”在胸前流淌,甚至清澈,在路灯下亮闪闪的;偶尔也见到女人跑步,白衣黑短裤,马尾辫一甩一甩,形成一道吸引人眼球无以言说的独特的风景……
江南的雨,江南江南,是指长江以南么?但好像又专指江浙一带;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嘛。河网交织,浆声汩汩,灯影幢幢;江南多雨,烟雨楼台,梦里水乡;那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确是江南的特色,确是江浙一带的风景,悠长而寂寥的巷子在我们这里似乎难以寻觅,家乡的巷子短促而透亮,哪里能够彷徨又彷徨呢……家乡也有油纸伞,也有水灵灵的姑娘,也有热情似火天地交织透着灵气的雨,但丁香一样地且结着愁怨似乎从未见过,甚至梦里也是一片空白……
忽然又喜欢这雨了!一腔柔情化为雨,倾泻而下,痛快淋漓,豆大的雨点打在硬梆梆的水泥地上溅起荷叶似的水花,便无端地伤感起来,无端地心疼起来,哦!雨有情地无情,人不如雨……
在做晚饭的间隙看了作协某个诗人的一组诗,很长,诗分七节,写景抒情,洋洋洒洒。我不懂诗(是真不懂,不是故弄玄虚,虽然也滥竽充数过,但若说到写诗,我会脸红,也是作协唐主席的厚爱与大家的支持和宽容),却有读散文的感觉,严格来说是分行分节的散文,有点类似吉林大地热捧的《平安经》。在白山黑水间,那首“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很出名,杨子荣上山打虎智取威虎山很出名,萧红的《呼兰河传》很出名,但比起《平安经》来又不算什么,都要甘拜下风俯首称臣呢!多事之秋,疫情蔓延,祈祷平安,确需《平安经》,或许念经拜佛烧高香拜大神很灵验哦……不信马列信鬼神,且火得一塌糊涂,从官方到民间都歇斯底里地热捧,岂非咄咄怪事?!
写文作诗还是要主题明确,立意新颖别致为好。若无驾驭大题材大场面的本事,不妨写一件事,从小处着眼。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时常在脑际萦回,一件小到一般人忽略的事情却写得很好就很伟大了!“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便只是增长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感同身受。写新诗看似简单,堆砌一些句子一些词,甚至云里雾里,自己都不知所云,读者何以读得下去呢?怎么能留下一些痕迹呢?诗意及作诗意义何在?忽然想起一首歌来,《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很多年以前的那天早上,打开央视的音乐频道,听到这首歌时被感动得潸然泪下。一个凄美而又真实的故事,为救丹顶鹤而滑进沼泽地不幸以身殉职的大学生女孩……歌能如此,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诗应该更加了。要么语言一般有真情,要么语言犀利有技巧,反正要有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