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弘一法师来到禅堂,为众僧讲佛。十分钟后,弘一法师敲过木鱼,环视屋内众僧,只见一小沙弥额头冒汗,双手颤抖。弘一法师问其原因,小沙弥回道:“方才听师父讲诵佛法,以为能课业圆满,没想到心思怎么也集中不到一点上,以致如此。”弘一法师微微一笑,双手合十道:“诸生烦恼,不过是纠结过多。心在当下,又何来纷扰。”
上班下班,吃饭走路,或者挤公共汽车,有人闭目却思绪万干,有人微笑却面色樵悴;望浮云而忧人生岁月,看今期而恼明日风雨。名缰利锁,奔忙劳累,一刻不得闲。这样的人,说来终归有些感时伤世。因为感时,故牵挂太多,明天将会如何,以后还能怎样,现在的落脚之处是否会是自己终身的陋室;因为伤世,而喜怒无常,试图寻求安宁的场所,眼见人来人往,空间被压缩,似乎连呼吸都显得如此困难。就像那个小沙弥一样,心思有碍,而不能彻悟。
在古人看来,这无疑是身心的“物役”,即为自己创造的事物所困,更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所扰,想要寻得简单的生活,却终究不得。他们虽然工作着、生活着,却似一群被放逐的幽灵,生活在别处。执着于不可知的将来,于是雾非雾,花非花,朴质清新的一面也逐渐被世俗的尘埃所覆盖,不知道该往哪里去。自然万物无论怎么复杂,都是起于一物,最终落于一物。落于一物即是观照现在。执着于当下,庸人自扰似的无尽烦恼和因此而发的黯然神伤还会浮现于我们的心头吗?也唯有观照现在,执着于当下,内心才不致看似充沛实则荒芜,才可以简单通达的心态面对错综复杂的人世。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发生!也许只有当人们遭遇不幸时,才会意识到当下时光的宝贵。生活的起起伏伏总是很容易让我们回想过去,会让我们产生这样的叹息:为什么以前不那么做?为什么此刻才追悔莫及。慌乱和无措由此产生,继而对自己整个人生产生了怀疑。人的生命,以方面是吃食物,一方面是消化食物;人的意识亦为一方面获取,一方面付出,“获取”和“付出”是“明己”,是智慧人生的体现。每一天都达成所愿,又何来明天之烦忧?